涨价 100% 还停产?存储芯片 “超级周期” 来了,AI 才是幕后推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6:39 1

摘要:“一天一个价,上午报价下午就作废,部分型号直接翻倍,内存条快成理财产品了!”10 月下旬,某电商平台存储模组卖家的吐槽,道出了当下市场的疯狂。据 10 月 30 日新浪财经报道,自 9 月起存储芯片价格涨势加速,下游厂商争相备货,即便生产企业满负荷运转仍供不应

“一天一个价,上午报价下午就作废,部分型号直接翻倍,内存条快成理财产品了!”10 月下旬,某电商平台存储模组卖家的吐槽,道出了当下市场的疯狂。据 10 月 30 日新浪财经报道,自 9 月起存储芯片价格涨势加速,下游厂商争相备货,即便生产企业满负荷运转仍供不应求,现货市场涨价幅度普遍达 60% 至 80%,个别畅销型号已突破 100%。更令人咋舌的是,三星、美光等巨头不仅暂停部分产品报价,还在持续缩减传统产能。这场被业内称为 “十年一遇” 的涨价潮,并非简单的行业周期轮回,而是 AI 算力爆发、产能战略调整与下游囤货潮共振的结果,其影响已从产业链上游传导至手机、PC 等终端市场,小米总裁卢伟冰直言 “存储成本上涨远超预期”,Redmi 新品因此涨价 100-400 元。

供需逆转:AI 抢产能 + 囤货潮,传统存储遭 “双重挤压”

本轮涨价的核心推手,是 AI 需求对存储产业链的 “重构”。单台 AI 服务器的存储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 8 倍,NVIDIA Blackwell 平台更是将 SSD 配置从 64TB 升级至 96TB,而 HBM(高带宽内存)作为 AI 算力核心组件,单颗价格突破 5000 美元,毛利率超 50%。在巨额利润诱惑下,三星、美光、SK 海力士三大巨头集体转向:三星停止部分 DDR4 产线,SK 海力士将 DDR4 产能压缩至 20% 以下,美光年底前停止接收 LPDDR4X 新订单,全力加码 HBM 与 DDR5 生产。

更关键的是,HBM 对产能的消耗远超传统存储 —— 生产 1 颗 HBM 所需的晶圆容量,相当于 3 颗标准 DRAM。TrendForce 集邦咨询分析师许家源指出,原厂将产能优先分配给 Server DRAM 和 HBM,导致 DDR4、LPDDR4X 等传统产品遭遇 “计划性牺牲”,供应缺口持续扩大。叠加 2024 年以来行业周期性减产的滞后效应,供需关系彻底逆转。而新浪财经最新披露的 “下游囤货潮” 更加剧了短缺:终端厂商担心价格继续上涨,纷纷扩大安全库存,部分模组厂备货量较常规水平增加 30%-50%,进一步放大供需矛盾。数据显示,DRAM 整体价格(含 HBM)四季度预计季增 13%-18%,NAND 闪存合约价涨幅达 5%-10%。

反常操作:越涨越减产,巨头的 “利润保卫战”

“下游抢着要货,上游反而减产”,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实则是存储巨头的精准算计。行业数据显示,三大原厂通过控制产能,将 DRAM 毛利率稳定在 40% 以上,HBM 更是突破 50%。其逻辑在于:存储芯片扩产周期长达 18-24 个月,若在涨价初期盲目扩产,极易引发下一轮过剩;而通过 “限产保价”,既能维持高毛利,又能为高端产能腾挪时间。某半导体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当前的产能调整是 “兼顾短期利润与长期战略的必然选择”。

这种策略之所以成立,源于存储芯片的 “结构性缺口”—— 不同领域产品无法互通替代。消费电子用的 DDR4 芯片追求性价比,而车规级芯片需通过 AEC-Q100 认证,耐受 - 40℃至 125℃的极端环境,且要求 10 年以上供货周期,两者在制程、封装上差异显著,车规级产能无法快速填补消费级缺口。这就形成了 “一边缺货涨价,一边主动减产” 的独特格局,网友调侃 “巨头把市场玩明白了”。

产业链震动:A 股公司狂欢,终端厂商承压加码应对

涨价潮下,产业链呈现 “冰火两重天”。A 股存储板块率先狂欢:10 月 24 日,普冉股份、香农芯创 20% 涨停,佰维存储、江波龙涨超 10%,部分公司年内股价涨幅已超 100%。从业务弹性看,江波龙作为存储模组龙头,覆盖 DDR4、NAND 全产品线,上游颗粒涨价可快速传导至终端,机构预测其四季度净利润增速或超 200%;兆易创新在 NOR Flash 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三,受益于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双重需求,券商给予 “买入” 评级,目标价较当前股价有 30% 上涨空间。

终端厂商则陷入成本困境并加速应对。除小米外,PC 厂商也面临压力:DDR4 内存价格翻倍,导致单台笔记本成本增加 100-200 元,部分品牌已计划在 2026 年初上调售价。联想中国区总裁刘军透露,公司已启动 “双轨采购策略”,一方面与三星、美光签订季度锁价协议,锁定 60% 核心需求;另一方面将国产颗粒采购比例从 15% 提升至 40%,以对冲价格风险。业内结合企业实践,总结出三大应对策略:一是与模组厂签订中长期锁价协议,锁定部分产能;二是加速技术迭代,PC 端导入 DDR5 机型替代 DDR4;三是分散供应链,增加国产颗粒采购比例。

未来展望:“超级周期” 能持续多久?国产替代迎机遇

对于涨价周期的持续性,机构与企业普遍持乐观态度。许家源预测,DDR4 紧缺至少延续至 2026 年上半年,威刚董事长陈立白更是直言 “四季度才是存储严重缺货的开始”。新浪财经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综合市场需求旺盛、供给短缺及产业周期上行等多重因素,本轮价格强势预计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支撑这一判断的核心逻辑是 AI 需求的持续性:Yole Group 预计,2030 年前 HBM 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33%,届时营收将超 DRAM 市场总营收的 50%,巨头产能向高端倾斜的趋势不会逆转,传统存储供应紧张将长期存在。

这一格局为中国存储企业提供了破局机遇。目前,长江存储已实现 128 层 3D NAND 量产,长鑫存储 DDR4 颗粒市占率突破 5%,随着国际原厂减产传统产品,国产颗粒的替代空间持续扩大。TrendForce 数据显示,国内模组厂已开始积极储备国产晶圆库存,部分下游客户将采购比例从 10% 提升至 30%。不过,国产企业仍需突破专利壁垒与良率瓶颈,才能在 “超级周期” 中真正站稳脚跟。

从行业本质看,这场涨价潮是技术革命对传统供应链的必然冲击。AI 驱动的需求升级、巨头的产能重构与下游的囤货行为,共同打破了存储行业原有的周期规律,催生了 “结构性超级周期”。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短期利润与长期布局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技术迭代中抢占先机,将决定其在新一轮竞争中的命运。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内存条当理财” 的狂欢或许还能持续一阵,但终端产品涨价的压力,恐怕已难以避免。

资料来源: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