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不是,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看懂所有的书。即便是伟大的哲学家,也只能从哲学层面进行辩证,却不能看懂很多数理逻辑的书,不能看懂很多工业技术的书,看不懂互联网编程类的书。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有人看不懂书,就认为自己理解能力差,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看懂所有的书。即便是伟大的哲学家,也只能从哲学层面进行辩证,却不能看懂很多数理逻辑的书,不能看懂很多工业技术的书,看不懂互联网编程类的书。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小学生还是教授,都有自己的认知限度,不可能读懂世界上所有的书籍。不懂外语的人读不懂外国书,不懂汉语的人读不懂中国书。语言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和隔阂,即便有翻译的书籍出现,也往往存在着误解误读的现象。翻译的过程中,语言会出现畸变,已经少了原有的味道,但可以给读者一个阅读的角度,让读者从这个角度阅读外国书。倘若读者读不懂外国书,即便看了翻译的外国书,也不能完全理解,那么是不是证明读者理解能力差?并不能完全确定读者理解能力差,只能说读者读的书少,或者很难理解外国书产生的背景,很难理解外国的文化,只是用自己的文化去揣测,就很可能离题万里。即便读本国的书,很多人也不能完全读懂。学文科的人读不懂数理逻辑,学理科的人似乎读不懂一些文学名著,也不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科之间是有界限和隔膜的,甚至很多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并不存在互通互用的知识。虽然要想成就天才,就要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通互用。但这样的天才太少了。即便是语言学家,学习了五十多个国家的语言,也不一定能读懂跨专业的书籍,不一定能读懂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
既然人不可能读懂世界上所有的书,那么就要在有限的范围内阅读。人的阅读经验是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大而增多的,甚至慢慢扩展开去,以前读不懂的,现在读了几本书之后能读懂了。以前认为是坏现象的,现在读了几本书之后,认为是好现象。读书经常出现这样的事,刚开始阅读的人不入门,总是每个字每个段落认真读,似乎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但阅读速度比较慢。当他们阅读数量多了以后,阅读速度就会加快,就不会每个字每个段落都认真看了,有的只看看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就行了,其实只是看看每一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阅读小说的时候,这样阅读可以加快速度,其中的很多情节可以靠脑补来完成,没必要非得孜孜不倦地阅读小说。有的人读不懂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小说,只是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开头就读不懂,说主人公格利高里怎么可能变成一只大甲虫呢?还有人读不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读不懂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描述。有人读不懂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而有的人却能读懂,因为读懂的人已经做了一定的功课,知道黑色幽默是什么流派,也知道作家在写什么,越读越有味道。
要想读懂一本书,读者就要提高个人修养,多读书,多想问题,甚至要多写作。爱读书的人手不释卷,每天拿着书本读,似乎可以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古代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找名人硕师解决,因为他们的工具书并不多,家里穷,就要让那些老师来解决,即便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也要找到老师,请求老师解决问题。读不懂的就要解决,倘若只是留下疑难,书生就会感到很疑惑。倘若这样的疑难越来越多,就证明书生读不懂。到现在也是如此,学生阅读课文,读不懂就要问同学,问老师,哪怕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知道答案是什么,也能够评价自己做的对错,就算是有所进步,而不能总是闭门造车。有的作家水平比较高,写小说用的语言比较典雅,情节设置总是那么精巧。读者读了以后,似乎没有读懂,返回头再来读,就可能品出一些味道,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小说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特征,并不能做单一方面的解释。《西游记》有十几个主题的说法,鲁迅的小说《故乡》多达五六个主题。读者并不可能从每一个主题出发,搞完全阅读,尤其是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总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评价,却往往有一些偏差,但谁又说得清楚呢?因为作家写了小说之后发表出来,小说就不是他的了,只属于读者。读者能看懂,就说他写的不错,读者看不懂,就证明他水平太高,或者说他写的东西不适合文学市场的发展,也有可能是旷世奇作,只不过没有被人们发现而已,需要等待时间的淘洗。
读者看不懂书,很可能是自身能力差,但也不能全然这样判断。有的作者故意把书写得晦涩难懂,故意不按常规出牌,甚至违背语言规律,但读者要想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就像坠入了语言的迷宫,无法理出头绪,也找不到出口。就像一些教育理论图书一样,总是把浅浅易懂的理论说得晦涩难懂,说坏了以后再次重说,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改革,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却没有把事情说明白,反而越说越糊涂。很多书的内容和古代书的内容是重复的,只不过换了一种语言来表达,却可以蒙骗很多读者。有的读者读不懂哲学书,有的读者读不懂高等数学,有的读者读不懂古代文言诗词,有的读者读不懂古代史料,有的读者读不懂医学研究论文,有的读者读不懂数据编程。每个人都有认知限度,靠认知限度,框定某些知识和文化,当然有利于掌握,但认知限度会限制一个人新的认知,很容易造成读不懂书的现象。读者要想读懂某些书,首先要具有强大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这种想象能力是平时训练时得到的。倘若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没有产生任何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个读者就是思想贫乏的,也可以说明书籍没有对读者产生影响。有些书大人能看懂,但孩子看不懂,只能说明孩子有认知限度,而大人的认知相对比较宽泛,甚至无书不读,当然就能够上下贯通。
看不懂书并不仅仅在于理解能力差,还在于书籍的知识完全超出了一个人的认知限度,在于读者阅读的喜好。有的读者喜欢读通俗的书,读高雅的书太费劲,甚至读不懂,其实并不是他读不懂,而是他不愿读。文人士大夫文喜欢读诗词文章,同时也写作诗词和文章,互相酬唱,互相吹捧,让作品引起社会反响。而民间的文人写诗作词,一般不会受到重视。倘若一个人看不懂某本书,就要调动现有的资源,看能否看懂,如果还看不懂,就先放一放,主要是看看得懂的书,不然只会浪费时间。或许这本书当时看不懂,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就有可能看懂了。读书也分层次,读书也有循序渐进的方法,切不可因为看不懂一本书而判断自己理解能力差。
来源:铁剑帮帮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