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世界宣布,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这一消息点燃了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的热情,安泰科技、东方钽业等概念股连续涨停。
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资本市场已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世界宣布,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这一消息点燃了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的热情,安泰科技、东方钽业等概念股连续涨停。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宣布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
光大证券分析指出,当前可控核聚变行业已到资本开支扩张阶段,截至2025年9月,国内规划或建设中的核聚变项目总投资金额已超1500亿元。随着招投标工作陆续展开,产业链上的核心公司有望深度受益。
可控核聚变被称为能源领域的“圣杯”,具有原料丰富、零碳排放、安全性高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近年来,AI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能源需求,也点燃了投资界对可控核聚变的热情。OpenAI联合创始人山姆·奥特曼、谷歌及Alphabet等AI巨头均已对聚变产业链进行了前瞻性投资。
据Fusion Energy Base数据,2021年起全球聚变行业融资规模显著攀升,截至2025年7月,全球聚变能源领域累计股权融资总额达97亿美元。
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从跟随者逐步向引领者转变。以上海、合肥、成都等城市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聚变产业集群。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颁布,“聚变”首次被写入法律,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和下游装置集成等多个环节。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为例,磁体系统、真空室及内部件、电源系统是三大高价值环节,成本占比分别为28%、25%和15%。
磁体系统是整个磁约束聚变装置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装置的发电效率。聚变功率与场强的四次方成正比,高温超导材料凭借性能优势有望在磁体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
真空室及内部件是托卡马克装置的首道安全屏障。高密度焊缝与紧凑结构并存的特点给真空室设计制造带来巨大挑战,器壁设计直接影响托卡马克装置的寿命。
电源系统不仅在托卡马克中具备高价值量,在FRC、Z箍缩等路径中由于装置设计差异,价值量占比进一步提升。随着技术路线多元化,电源系统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通过对产业链的深入梳理,我们筛选出十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有实质布局的A股上市公司:
安泰科技:作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旗下新材料平台,安泰科技在核聚变领域布局深远。公司不仅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重要供应商,还为国内聚变实验装置提供关键部件。近期公司股价表现强势,已实现两连板。
东方钽业:公司在核级钽材方面具有技术优势,钽合金是聚变装置中面向等离子体的关键材料之一,能够承受高温等离子体的冲击。东方钽业近期股价同样表现强劲,受到市场资金追捧。
西部超导:作为国内超导材料龙头,西部超导在核聚变用超导材料领域布局深厚。超导磁体是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部件,公司有望在这一领域获得先发优势。
哈焊华通:公司专注于高端焊接材料,核聚变装置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真空室等核心部件需要特殊的焊接材料和技术。哈焊华通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纽威股份:公司在高端阀门领域具有技术优势,聚变装置需要大量的特种阀门来控制燃料注入和真空系统。纽威股份的产品有望应用于核聚变装置中。
常辅股份:作为特种阀门执行机构供应商,常辅股份的产品可用于核聚变装置的流体控制系统。公司在核电领域已有技术积累,有望向聚变领域拓展。
新风光:公司积极参与可控核聚变的电源项目研发,与相关科研机构保持紧密联动。电源系统在核聚变装置中价值量占比高,公司已将可控核聚变相关电源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
旭光电子:公司与国内多个核聚变项目建立技术合作,涵盖托卡马克、FRC场反位形及惯性约束混合堆等装置。在多元化的技术路线中,公司有望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中国核电:作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公司直接参与聚变能源开发。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由中核集团等多家央企共同出资114.92亿元成立,是中国核聚变研发的国家队。
浙能电力:公司参与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切入核聚变能源领域。作为能源企业,公司对未来能源格局变化具有前瞻性布局。
从投资角度看,可控核聚变产业的发展将经历技术验证、实验堆建设、商业示范和规模化推广等多个阶段。当前产业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项目招投标逐步展开,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公司有望率先获得订单。
投资布局可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的链主企业;二是供应高价值量、高技术壁垒环节的公司;三是在材料、工艺方面有独特优势的企业。
据业内分析,国内聚变产业有望于2027年前后进入工程实验堆建设期,届时聚变装置体量、投资金额将进一步扩大,产业链上核心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
投资者也需认识到,可控核聚变仍是长周期、高投入的领域,技术路线、商业可行性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产业进展不及预期、政策变化、产业链竞争加剧等都是潜在风险因素。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控核聚变代表着能源的未来,但也需把握投资节奏。短期可关注有实质订单落地、业绩确定性高的公司;中长期则布局在关键环节有核心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
就像一位投资人所说:“这个赛道不能错过,而且必须要出手了”。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控核聚变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战略新兴赛道,提前布局者或将收获丰厚回报。
来源:硬派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