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市场看到的是自去年 9 月以来的第五次宽松,而藏在政策背后的,是美国经济难以遮掩的双重焦虑:疲软的就业市场,与高到 “头皮发麻” 的债务压力。这场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看似是为稳增长出牌,实则更像一次被动的财政 “救火”。
当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市场看到的是自去年 9 月以来的第五次宽松,而藏在政策背后的,是美国经济难以遮掩的双重焦虑:疲软的就业市场,与高到 “头皮发麻” 的债务压力。这场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看似是为稳增长出牌,实则更像一次被动的财政 “救火”。
美联储的降息决策向来锚定两大指标:非农就业与通胀数据。如今通胀数据尚算稳定 ——9 月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 0.3%,虽低于市场预期的 0.4%,但未显剧烈波动;可就业数据却亮起红灯。受政府停摆影响,官方 9 月就业数据缺位,民间统计机构 ADP 却给出警示:当月美国私营部门减少 3.2 万个就业岗位,这是 2023 年 3 月以来的最大降幅,与市场预期的增加 5 万个相去甚远。结合美联储声明中 “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 的表述,即便鲍威尔强调有 “独立数据来源”,也不难推测其手中的就业数据同样疲软。
比就业更棘手的是美债这座 “大山”。截至 2025 年二季度,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达 36.2 万亿美元,占 GDP 比重超 119%—— 意味着美国欠的钱,比全年 GDP 还多出近两成。2025 财年 1.8 万亿美元的预算赤字,除疫情期间外,已属历史罕见;更惊人的是利息支出:今年美债利息将超 1.4 万亿美元,比去年军费与教育预算总和还多 2000 亿,堪称一个 “无底洞”。美联储此次降息,表面是刺激经济,实则暗含为财政部减压的考量 —— 利率稍降,新债发行成本便能减少,可随之而来的风险更难忽视:通胀反弹、美元贬值、资本外流,每一项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即便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刻意展现 “鹰派” 姿态,强调内部对降息分歧强烈,试图打压 12 月降息预期,但市场仍不买账 —— 目前押注 12 月降息的概率超 2/3。毕竟债务现实摆在眼前,特朗普政府的压力也不会消失。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债的 “持有者阵营” 正在变化:包括中国、印度在内,与美国存在贸易争端的国家已开始减持美债。对特朗普政府而言,中国作为美债主要持有国,其持仓变动早已超越金融范畴,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 —— 抛债或持债,既能维护本国金融稳定,也能传递政治态度。
归根结底,美联储此次降息并非主动的经济调控,而是高债务、高赤字下的无奈权衡。未来几个月,美债压力、通胀波动与就业疲软的三方拉扯,将决定鲍威尔能 “扛” 多久,更将左右美元的稳定性。这场看似常规的货币政策调整,实则是美国经济深层矛盾的一次集中暴露。
来源:NBA是个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