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 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驱动动脉粥样硬化新机制,为心血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6:01 1

摘要:多年来我们总把矛头对准胆固醇,但有些血脂正常的人血管依然堵塞,罪魁祸首或许就藏在我们的肠道里。

多年来我们总把矛头对准胆固醇,但有些血脂正常的人血管依然堵塞,罪魁祸首或许就藏在我们的肠道里。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明明饮食清淡、坚持运动,甚至血脂报告单上各项指标都堪称完美,血管却还是悄无声息地被堵上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医学界许久。

我们习惯性地将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血管“长斑块”“变硬”,归咎于血液里过高的“坏胆固醇”。

这当然没错,胆固醇确实是主要元凶之一。

可它无法解释全部的谜团,总有一些“漏网之鱼”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最近,一项发表在顶级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的重磅研究,才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藏匿极深的“幕后黑手”。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质,它不声不响地推动着血管的“生锈”过程,而它的源头,竟然是我们肚子里那群看不见摸不着的肠道微生物。

这个神秘分子的名字叫作咪唑丙酸,简称ImP。

说白了,它就是我们肠道里某些细菌在“吃饭”后留下的一种代谢“垃圾”。

当这些细菌分解我们食物中的组氨酸时,ImP就诞生了。

在过去,我们可能从未关注过这种不起眼的物质。

可现在,证据确凿地告诉我们,它可能就是导致一部分人即便血脂正常,心血管系统却依然拉响警报的关键所在。

这个结论可不是凭空猜测。

研究人员动用了两个庞大的临床研究队列,一个叫PESA,另一个叫IGT,加起来覆盖了超过两千名参与者。

他们就像侦探一样, meticulously分析了这些人的血液样本和健康数据。

结果惊人地一致:血液中ImP水平越高的人,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就越严重,血管里的斑块也越多。

为了让证据更“硬”,科学家们还动用了PET成像这种高科技手段,它能让血管里活跃的、危险的斑块“亮起来”。

结果再次印证,那些ImP水平高的人,血管里的“亮点”也格外多,这意味着他们的斑块正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炎症状态,随时可能惹出大麻烦。

这就好比警察通过大量的监控录像,发现一个可疑人员总是在案发现场附近出没。

虽然还不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但他已经被高度锁定了。

为了确认ImP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纵火犯”,而不仅仅是个“围观者”,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精密的动物实验。

他们给健康的小鼠直接注射ImP,模拟人体内ImP升高的状态。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研究人员倒吸一口凉气。

这些原本血管光滑的小鼠,在ImP的持续作用下,动脉壁上竟然真的开始形成典型的粥样硬化斑块。

更深入的观察发现,ImP就像一个“召集令”,它会吸引血液中大量的单核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冲向血管壁并“钻”进去,在血管壁内部“安营扎寨”,然后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

整个过程就像在一根平静的水管内部,有人不断地扔进石头和泥沙,还派了一群工兵在里面敲敲打打,时间一长,水管不堵才怪。

这个发现最颠覆性的一点在于,ImP搞破坏的方式,和我们熟知的另一个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完全不同。

TMAO主要是通过影响胆固醇的代谢来添乱,而ImP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它是个彻头彻尾的“炎症煽动者”。

它不直接参与脂肪的堆积,而是像个拿着大喇叭的鼓动者,把我们身体里的免疫系统搅得天翻地覆,让免疫细胞错误地攻击我们自己的血管,从而引发一场持久的、破坏性的“内部战争”。

那么,ImP究竟是如何向免疫细胞下达“攻击指令”的呢?

科学家们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它与免疫细胞“接头”的那个“秘密开关”——一个名为咪唑啉-1受体(I1R)的蛋白质。

你可以把I1R想象成免疫细胞身上的一个“锁孔”,而ImP恰好就是那把能打开它的“钥匙”。

一旦ImP这把“钥匙”插进I1R这个“锁孔”,就会瞬间激活细胞内部一条名为mTORC1的信号通路。

这条通路一旦被激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免疫细胞立刻进入“战斗模式”,开始疯狂地制造炎症,对血管壁进行无差别攻击。

这套完整的“作案链条”被揭示出来,其意义远不止于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审视心血管疾病。

线索还在不断涌现。

就在去年底,另一篇发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上的论文,为这个故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佐证。

这项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ImP的浓度,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一个衡量冠脉斑块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换句话说,你肚子里“坏”细菌产生的ImP越多,你的心脏血管就越可能“硬化”。

但好消息是,这项研究也给我们指明了“自救”的方向。

研究证实,长期坚持地中海饮食(一种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脂肪的饮食模式),竟然可以将血液中的ImP浓度降低大约30%!

这等于说,通过调整我们的餐盘,我们就能直接“饿死”那些产生ImP的坏细菌,从源头上掐断这个危险信号。

此外,一些特定的益生菌干预,也被发现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减少ImP的产生。

这一切发现,都将深刻地改变我们未来对抗心血管疾病的策略。

首先,在诊断层面,一个巨大的突破呼之欲出。

想象一下,未来我们可能不再需要等到出现症状,或者花费数千元去做复杂的影像学检查,才能评估自己的血管健康状况。

或许,只需要在常规体检时,多抽一管血,检测一下血液中Imp的浓度,就能极早期地预警动脉粥樣硬化的风险。

这种方法不仅简便、成本低,而且可能比传统方法更灵敏。

而在治疗层面,一个全新的战场已经开辟。

既然我们知道了ImP是通过I1R受体这个“锁孔”来作恶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东西把这个“锁孔”给堵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科学家们在动物实验中测试了一种名为AGN192403的I1R抑制剂,它就像一个“万能胶”,能牢牢堵住I1R这个锁孔,让ImP这把“钥匙”无计可施。

结果令人振奋,使用这种抑制剂后,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被显著地遏制了。

这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可能诞生。

未来,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医生开出的处方上可能不再只有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

他们很可能会给他汀配上一个“新搭档”——一种像AGN192403这样的I1R抑制剂。

一个负责“降血脂”,一个负责“抗炎症”,双管齐下,分别从“脂质”和“免疫”两个核心通路夹击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岂不是一加一大于二?

这对于那些即使吃了很大剂量他汀,血管炎症依然控制不住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从一个令人困惑的临床现象出发,到锁定肠道中的一个神秘分子,再到揭示其完整的作案手法,并最终找到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整个过程如同一部精彩的科学探案剧。

它清晰地告诉我们,“肠道-血管轴”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老病死的关键环节。

原来,守护心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不在胸口,而在我们的肚子里。

来源:上进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