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玛黑区的小酒铺老板把视频发在TikTok:扫码汾酒×汝窑联名瓶,AR里窑火噼啪,天青釉慢慢爬满屏幕,底下弹幕刷疯了——“C’est de la magie chinoise”。
“一瓶白酒,凭啥让法国老炮儿排队哄抢?
”
巴黎玛黑区的小酒铺老板把视频发在TikTok:扫码汾酒×汝窑联名瓶,AR里窑火噼啪,天青釉慢慢爬满屏幕,底下弹幕刷疯了——“C’est de la magie chinoise”。
价格翻六成,照样秒空。
有人调侃:茅台没做到的,让汾酒先干成了。
——这哪是卖酒,分明把整片山西高粱地+景德镇窑口,打包塞进一只75cl的玻璃时空胶囊。
1
酒圈老炮儿都清楚,白酒出海三十年,套路无非“讲好中国故事”,结局多是“故事讲完了,瓶子还在仓库”。
汾酒这次换打法:先让欧洲藏家自己编故事。
AR开瓶,镜头扫过,火照、匣钵、酒糟蒸汽全从屏幕里冒出来,连窑变开片声都采样自汝窑非遗工坊。
老外哪见过这场面,以为拆盲盒,其实是拆了一座千年窑口。
2
更离谱的是“零碳釉料”。
中科院把汾酒蒸馏剩下的酒糟,发酵成生物质能,替代煤炭去烧瓷。
碳排放砍了78%,烧出来的釉面硬度还提了一成五。
汝窑老师傅私下嘀咕:“十窑九不成”的老魔咒,被一锅酒糟水给破了。
消息传到苏富比,专场图录直接加一行小字:碳中和天青釉,汾酒实验室背书。
拍卖价当晚跳涨18%。
3
别以为只是“环保+国潮”的爽文剧本。
江南大学把窑变釉片放进气相色谱仪,发现微孔能勾住杂醇油,乙酸乙酯蹭蹭涨近两成。
简单说:酒喝起来更干净,宿醉头痛值-30%。
论文发在《Food Chemistry》,审稿人评语:Chinese liquor finally has a “glass dress” that breathes.
一句话,瓷活了,酒也成仙。
4
国内也没闲着。
“杏花村—景德镇非遗走廊”去年冬天开门,50万人涌进去体验“自己挖泥、自己拉坯、自己灌酒”。
有人把亲手做的天青小酒盅挂闲鱼,标价999,附赠半瓶汾酒试饮,三天卖出2000套。
文旅局同事笑疯:GDP原来可以按“窑变率”算。
5
最魔幻的是元宇宙。
今年三月,“名窑数字艺术馆”上线,VR里开窑那一声“叮”,全球玩家同时在线等爆釉。
钧窑数字酒器被炒到33万人民币,只为截图当推特封面。
二级市场交易额两亿,平台抽成5%,汾酒和五大名窑躺赚1000万。
有人吐槽:虚拟世界也逃不过“中国黄牛”。
6
故事讲到这儿,已经分不清谁在赋能谁。
原以为汾酒蹭名窑流量,结果窑口反过来用酿酒技术调釉;原以为只是国潮联名,结果顺手把欧盟碳关税打了个缺口;原以为白酒出海靠口味,最后发现靠的是“开片声”+“碳足迹”。
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柜,而是一条可以扫码、可以发酵、可以碳交易的活体产业链。
7
4月刚发布的《文化酒器通用技术要求》,22条标准,把“汾酒+五大名窑”写进脚注。
行内人懂:国家给发通行证,模式可以批量复制。
接下来,可能是泸州老窖×蜀锦、五粮液×银花丝,甚至张裕×敦煌壁画。
传统手艺的尽头,不是守旧,而是把窑口、酒坊、实验室、交易所、元宇宙全部串成一条链,让火照、酒糟、NFT在同一条时间线上冒烟。
8
所以,下次再听到“年轻人不喝白酒”,别急着唱衰。
他们只是在等一个能扫码、能挖矿、能挂闲鱼的瓶子。
汾酒先交卷:酒体干净、釉面碳中和、数字藏品33万,海外溢价60%。
剩下的,交给市场慢慢烧,像窑变一样,谁也不敢猜下一道纹。
——你手里那瓶天青汾酒,准备留到哪天开片?
来源:聪明的橙子ljN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