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时代一发子弹售价多少?牛仔收入是否够练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3:41 1

摘要:那事儿的拐点就在1880年代,变化来的既快又狠。那会儿西部大片土地都被拿来放牛,牛多了,市场上牛肉供过于求,价格一落千丈。再碰上1886年那场大风暴和接着的冷冬,短时间里死了几百万头牛。很多牧场主早就掏空腰包,扛不住这一打击,干脆倒闭退场。牛群不需要大规模跨州

牛仔这个职业最后消失了,只剩下故事。

那事儿的拐点就在1880年代,变化来的既快又狠。那会儿西部大片土地都被拿来放牛,牛多了,市场上牛肉供过于求,价格一落千丈。再碰上1886年那场大风暴和接着的冷冬,短时间里死了几百万头牛。很多牧场主早就掏空腰包,扛不住这一打击,干脆倒闭退场。牛群不需要大规模跨州赶运了,能用铁路直送的地方越来越多,原先靠赶牛走天路的岗位就慢慢裁掉了。说白了,是经济和天气把这行逼成了传奇,干活人的日子就此改写。

在那变化之前,整个产业已经有一套固定路子。西部和西南养的牛,要卖到东部去,先得赶到最靠西的火车集散点——堪萨斯的阿比林。那里成了换乘站,牛从阿比林上火车,运到芝加哥集中屠宰,再走铁路发往东部各州。把牛赶到阿比林,那路要跨好几个州和县,路途远、时间长、耗费大,得很多人一起干活,马匹、伙食、牙医都得准备好。

赶牛的人并不是单一职业群体。队伍里有破产的农民、退伍老兵、墨西哥裔的牧人,还有一堆到处找活的人。有人是临时挨个活儿干的,有人把这当终身职业。银幕上那种潇洒带帽、飘逸挥鞭的形象,跟现实差距挺大的。真实的牛仔更像打工的赶牲口的工人:日子苦、活儿枯燥、工资不高。这个“牛仔时代”大致从内战后到1885年左右,前后也就二十年上下。

拿枪和挑装备其实很现实。常见的两样是柯尔特单动转轮手枪和温彻斯特杠杆步枪。挑这两样没别的,就是结实、靠谱,不容易出毛病,而且两者用的弹药相近,补给方便。那时还在黑火药年代,制造工艺和材料有限,远射精度不能跟后世比。无烟火药是后来才普及的,大约18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对早期牛仔影响不大。

真实射击能力要看场景说话。转轮手枪在二三十米内能用,五十米开外就靠运气了。杠杆步枪在五十到一百米这段,对狼、鹿一类目标还能稳稳命中。那些能在百米外灭掉烛光、拔枪快如闪电的传说,多数来自小说和电影加工。要练出那种程度,不光要天天练,还得有天赋和闲工夫——可牛仔白天有活儿,晚上也不一定有靶场,没谁天天照着靶子打呢。

弹药和开销更现实。那会儿杠杆枪子弹一盒50发大约2美元,左轮手枪用的弹药稍贵,差不多2.5美元一盒。也有便宜一点的1.5美元一盒,但质量打折。按最便宜算,一发大概0.03美元;一次把左轮掏空差不多要花0.18美元,这钱差不多等于一个普通牛仔两小时工资。为省钱,很多人会捡回收的弹壳自己重新装填,这种事在当时挺常见。

工资层次分明。普通牛仔每月拿25到40美元;如果牧场规模大,队里会配一个厨子,厨子往往是收入最高的,能拿到50到60美元。牧场主通常负责路上的伙食和马匹,牛仔自己花钱多在烟、酒、扑克牌和洗澡理发上,存不下多少钱。那些专门做护卫的“武装牛仔”或雇佣兵就赚得多,月收入常在100到200美元,有时按找回一头牛再付2到5美元不等的奖金。能请得起这类人的,多是大牧场主,小的农场主承受不起。

治安问题天天有。牲畜被偷是一桩老问题,既有组织化的偷牛 gang,也有趁机作案的个体。牧场离城远,普通雇来的赶牛工防不住这类人,牧场主只好雇更专业的带枪人去巡逻、追赃。牧场扩张还会碰到印第安部落,或者跟新来的农民就地界、水源打起来。那些所谓的“战争”像林肯县战争、约翰逊县战争,本质上更像有钱人雇私兵争地盘,不是电影里那种英雄式的单挑。

真正的顶尖枪手确实存在,但数量少得可怜。很多“快枪手”并不是普通牧工出身,而是专业兵、雇佣枪手或有训练的侦探。普通牛仔上岗前多半没怎么碰枪,上岗后也只是出于工作需要偶尔用,用来赶走狼、吓唬小偷或应付突发情况,谈不上练就电影里的神技。电影里那些远距离神射,多半是现代枪械或后期技巧的功劳,和当年流行的手枪步枪在性能上差别不小。

在牧场里负责安保的人,装备更好、技能更强,日常不只是赶牛,更多的是巡逻、追踪、保命和守边界。他们的地位和收入都高出普通牛仔一截。1870年代的报纸广告能反映点现实:当时1美元大概能买到11磅牛排或一双牛皮靴子,熟练工人月薪在40到60美元之间。由此可见,会用枪、会猎、会追踪的人确实吃香。

生活就是粗糙的。赶牛的路上尘土飞扬、冷风刺骨、孤独漫长,出事概率高。枪在那时候更多是工具而不是招摇的把戏。街头对决、决斗式的快枪秀在现实里并不常见,出现的多半是工作中的暴力或局部冲突。电影把散落的真实片段拼成高潮,观众看着过瘾,真实的日子就是修马鞍、喂马、缝衣裳、修弹壳,晚上坐在篝火旁把今天的账本翻一遍,天亮又得赶路。

来源:一往无前可乐Cs0H8z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