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里的“孝亲”与“和家”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6:57 1

摘要:10月29日大理市妇联、大理市融媒体中心 • 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本期《城市进行时·巾帼篇》节目嘉宾:大理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大理一中教师自永军,和您一起关注:重阳话家风,传统节日里的“孝亲”与“和家”密码。

10月29日大理市妇联、大理市融媒体中心 • 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本期《城市进行时·巾帼篇》节目嘉宾:大理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大理一中教师自永军,和您一起关注:重阳话家风,传统节日里的“孝亲”与“和家”密码。

大理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大理一中教师

自永军

在重阳佳节这个承载尊老敬亲传统的日子里,大理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大理一中教师自永军,分享传统节日与家风家教的温暖联结。

家风传承的“活载体”

“传统节日不是孤立的‘日子’,而是包含仪式、习俗、情感的完整文化体系。”自永军以《易经》“生生之谓易”的哲学思想为引,将传统节日比作“生命之流”的“锚点”:春节团圆守岁,让家族感知“血脉相连”;清明祭祖扫墓,教晚辈铭记“根之所系”;重阳登高敬老,引导家人理解“生命传承”。

贴春联、包粽子、插茱萸……这些节日细节并非简单形式,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孩子参与时,会自然接受‘孝亲’‘感恩’‘责任’的价值观,这种实践认知比说教更深刻持久。”自永军说。

重阳“九九”藏着生命循环的家风智慧

提到重阳“九九”之数,自永军解读了其文化根源:《易经》中“九”为老阳,“九九”叠加,古人以此传递“生命循环、代代相续”的认知——老人如“秋之成熟”,是家族智慧的积累者;晚辈如“春之萌发”,是未来的延续者。

“重阳‘辞青’就是很好的体现。”他举例,春天“踏青”迎新生,秋天“辞青”纳凋零,全家登高看草木荣枯时,长辈自然与孩子聊起“人生如四季,各阶段皆有价值”。这种对话让“孝”从抽象概念,变成“心疼老人辛劳、珍惜当下陪伴”的具体行动。

从“仪式”到“基因”:“孝”文化的家风转化

重阳插茱萸、饮菊花酒,寓意着对长辈的关怀。“古代缺医疗条件,人们用茱萸药用价值、菊花清热功效守护老人健康,这是‘主动为长辈着想’的体现。”自永军认为,“孝”文化转化为家风基因,关键在“家庭参与”和“情感共鸣”。

就像春节守岁,长辈发压岁钱不是“给钱”,而是传递祝福与期望。“仪式的重复,让‘孝’成了家族的‘文化密码’,一代传一代便成了家风。”

现代节日的家风践行指南

结合《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自永军给出了现代节日的践行方向。他说,“孝”的灵魂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而非形式主义。

“无违”:理性之孝。“无违不是盲从,是不违背侍奉礼节与人性规律。”回家面对老人催婚、问工作,晚辈应先理解其“担心孩子未来”的出发点,再耐心沟通,比如一句“妈,我知道您担心,工作挺稳定,感情的事我会留意”,这便是家风中“包容与沟通”的体现。

“色难”:和颜之孝。在侍奉父母时,保持和悦的脸色与恭敬的态度,比单纯提供物质供养更难,也更能体现孝道的本质。他分享学生陪奶奶登高的故事:学生起初厌烦奶奶走得慢、反复讲旧事,想起“色难”后耐心倾听,主动询问“您那时候是不是很辛苦”,让奶奶倍感温暖。“父母对长辈和颜悦色,孩子自然模仿,慢慢形成‘尊重长辈、耐心沟通’的家风。”

“父母唯其疾之忧”:安心之孝。“子女要让父母少为健康操心。”他建议,年轻人在外打拼,别只说“我很好,您别担心”,可每天给父母发消息报日常,过节回家陪父母体检,“这些小事比昂贵礼物更让父母安心,也让孩子明白‘孝’是‘不让爱自己的人担心’,传递家风中的‘责任与关爱’。”

现代“云团圆” 家风的创新维系

针对现代家庭节日难团圆的问题,自永军认为,“团圆”不止是物理相聚,更可是情感相连,关键在“用心”。

创新节日仪式:无法一起登高,就约定“各在城市登高分享照片感受”;不能共包粽子,便视频“远程教学”,“共同参与的过程仍能传递情感”。有些家庭建“家庭节日档案”,记录每年照片、视频、祝福,翻看时满是温暖。

日常积累更重要:“‘和’家风本质在日常,而非仅节日仪式。”平时多给父母打电话、孩子分享学校趣事、家人主动化解矛盾,这些小事比节日热闹更能培育“和”家风。“传统节日是提醒,让我们停下忙碌关注家人;日常用心,才能让‘和’家风扎根家庭。”

传统节日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家风是照亮人生的明灯。愿我们以节日为媒,培育良好家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来源:大理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