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就是“黑暗森林”?国与国之间的残酷法则,很多人不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6:57 1

摘要:今天聊聊在大国博弈的框架下为什么国家利益应该始终摆在第一位,国家安全利益、战略利益和文化利益为什么往往比单纯经济利益重要的多,以及为什么权力结构和制海权会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这都是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核心问题。

今天聊聊在大国博弈的框架下为什么国家利益应该始终摆在第一位,国家安全利益、战略利益和文化利益为什么往往比单纯经济利益重要的多,以及为什么权力结构和制海权会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这都是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核心问题。

大国博弈第一条就是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为什么很多人会用感性的伦理道德解读国际事务,其实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关系。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用比较感性的道德标准衡量别的国家行为,而不是优先从国家利益理性的角度出发。这种思维一旦延伸到外交政策,很容易导致我们对国际局势和其他国家的真实意图产生误判。

伦理道德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完全不适用,因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生活在天下大一统的环境里,他们思考的是在同一个天子统治下老百姓怎么保持和谐的关系,他们把家庭伦理直接套用到国家治理上。

但是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有本质的区别,国内是有一个政府有法律、有暴力机构维持秩序。国际社会其实是一个无政府的状态,更像是一个丛林。在丛林里用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处理问题,很有可能会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会鼓励对方得寸进尺,丛林里的规则有点类似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

科幻小说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跟现实生活中的国际关系到底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在三体里刘慈欣构建了一个宇宙社会学的基本定律,说宇宙就像一个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一个带枪的关系,大家都必须要保持绝对的警惕。因为你不知道其他的生命是善还是恶。

这个其实很像我们现实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我们不知道地球之外到底有没有外星人,但是我们知道在国界线的外面有别的国家。这些国家首先要维护的是自己的利益,大家的利益肯定会有冲突。听上去就是说现实中的国际社会其实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善意可言。

就像黑暗森林里面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没有办法消除,在现实国际社会当中也是矛盾无处不在。大家只能通过不断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没办法靠一些道德的准则维系大家的关系,只能靠实力说话。

如果说在国际丛林社会当中,大家都是带枪的猎人,为什么理性的做法反而是先亮出肌肉,而不是讲究什么温良恭俭让呢?

因为在无政府的状态下,如果像晋文公退避三舍,很有可能就会让对方误判你的实力和你的意图,他会觉得你就是弱,反而会步步紧逼,最后导致更大的冲突。负责任的做法是要主动展示自己的力量,主动跟对方进行一些实力的较量,直到双方都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平衡才是真正的可以保护各自利益的边界。

在国际的交往当中,理性和善意到底应该怎么把握。其实理性并不是说要表现的很温和,很有礼貌,理性的核心是要衡量成本和收益。如果保持善意对你来说划算,你就应该与人为善。但如果善意会让你付出很大的代价,就要毫不犹豫做一些更加强硬的选择。

一切都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标准,没有什么绝对应该善良或者应该强硬。日本的崛起是不是正好说明了在国际政治当中实力和国家利益才是最核心的,而道德是很无力的。因为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对中国进行掠夺才完成了原始积累。

我们的道德标准里当然这是十恶不赦,但是这确实是符合国际政治残酷的现实的,只有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别人其实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结果。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认清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去办事。

大国博弈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国家利益的多层次性。其实除了经济利益之外,国家利益是一个丰富的层次结构。它不仅是说经济上赚多赚少的问题,像文化利益涉及到国家身份认同。国家安全利益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钱重要还是命重要,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文化利益是能甚至左右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文化,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符号体系,它会悄悄的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通过文化构建出一套我们自己的观念结构。我们按照这套观念结构理解世界做决策,甚至采取行动。

所以文化是一个在无形当中可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东西。而且文化的传播成本非常低,互联网上的信息基本都是免费。但是它一旦在你的头脑当中建立起了一套观念,它对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如果我们不主动推动我们自己的文化走出去,我们就是在让渡我们自己的国家利益。

在国家利益的体系里,战略利益又是处于核心的决定性位置。如果只是盯着眼前经济上的得失,你就像账房先生一样没有办法看到全局,其实你要考虑怎么增强自己的力量压倒对方。

在大国博弈当中,大家真正关心的是相对收益。因为只有你的收益相对比对方高,你的力量才会变得相对更强,这才是决定地位变化的关键。在大国博弈当中,大家经常会陷入因为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区别而产生的误区。

大国博弈的第三个原则是权力界定利益。为什么说在国际竞争当中,权力的地位要比利益的分配更加难以妥协。这个原则是在说一个国家到底能够分到多少利益,最终是由国家在国际体系当中的权力地位决定。

权利的本质就是让别的国家按照你的想法做事情的能力,利益可以共享。比如说做生意,大家都可以赚钱,但是权利没有办法说分享,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主导者。

制海权为什么会成为左右国家在全球的权利和财富分配的关键。制海权其实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海洋不仅仅是一个通道,还是可以影响陆地财富流向的强大利剑。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可以主导商品的运输,就可以控制全球的市场和资源的分配。所以海洋的影响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因为全球有70%的商品贸易,包括中国70%的进出口都是依赖于海上运输。因此掌握了制海权,就相当于掌握了全球物流的总闸,可以决定谁能够顺利的进行贸易,谁能够获得资源。甚至可以通过这种控制重新塑造全球的生产和分工的格局。当然就会直接决定国家的兴衰。

为什么说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对外贸易扩展到全球,就一定要去争取制海权。因为当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它的对外贸易也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产业链供应链已经遍布全球,原料和市场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的,这个国家就必须控制全球的海洋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这个客观规律没有办法违背,顺应它你就能够强大,逆着它你就会衰落。

而制海权的核心总是围绕着一些关键的海域和海上通道展开,这是因为海洋的运输价值并不是平均分布。那些靠近主要生产中心和交易市场的海域,以及那些关键的航线经过的地方才具有真正最有价值,权力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

比如说像一些陆海的咽喉要道,谁能够控制这些节点,谁就能够主导全球的物流和战略的主动权。这才是制海权争夺的真正的核心。

比如日本在1868年成立近代海军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他们把国家财政的80%投入到海军,甚至还发行专门公债筹款。当时日本内阁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国运完全系于三条海上航线。

一条是从中东运石油的西向航线,一条是从东南亚和大洋洲运粮向航线。煤炭的南向航线,还有一条是从北美运钢铁的东向航线。日本当年为了控制这些海上通道,真下了血本,而且当时这三条航线分别被清朝、沙俄和美国所控制。

日本当时很清楚要想称霸海上,必须全部打败三个大国。所以他们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定下决心,要跟三个国家进行海上的决战。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还有太平洋战争就是在推行他们的海洋战略。

这三场战争的结果深刻改变了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地缘格局。尽管日本最终因国力透支和全球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而失败,但其围绕海上航线展开的战略布局与军事行动,恰恰印证了制海权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在工业时代,谁能保障原料输入与商品输出的海上通道安全,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来源:掘古探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