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第一次来门诊,是在一个灰蒙蒙的雨天。不到30岁,穿着整齐但神情空洞,话语稀疏,情绪麻木。她说最近半年常常莫名其妙疲惫,脑子像“断电”,什么都不想做,连对着热水壶发呆都能坐一下午。
她第一次来门诊,是在一个灰蒙蒙的雨天。不到30岁,穿着整齐但神情空洞,话语稀疏,情绪麻木。她说最近半年常常莫名其妙疲惫,脑子像“断电”,什么都不想做,连对着热水壶发呆都能坐一下午。
她并不觉得痛苦,但她的母亲坐在一旁,眼圈泛红,说孩子已经辞职快两个月了,饭也吃得越来越少。这个女孩,表面看是抑郁症,但深入追问后,我更在意的,是她脑细胞里那根“电线”——她的线粒体功能可能早就出了问题。
我们过去总以为精神疾病是一种“情绪病”,是心理压垮了大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一个底层共同点: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也就是说,不是她不想振作,而是她的大脑“没电了”。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发动机,尤其在脑组织中密度极高。一个成年人脑重仅占体重2%,却消耗全身20%以上的葡萄糖。
这个高能耗器官,一旦线粒体运转紊乱,就像电压不稳的工厂,运转全线卡顿。从认知到情绪,从睡眠到意志,都会出现连锁反应。
哈佛医学院团队2022年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研究,首次在人类活体脑组织中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能量合成效率下降约30%。这种能量“掉电”状态,不仅影响神经递质合成,还会导致突触重构能力下降,使人难以从情绪低谷中“自我修复”。
我们接诊过一位躁郁症患者,在躁期时精力爆棚、话多如瀑,到了郁期却几乎整日卧床,连洗脸都觉得费力。
她的大脑,像是一个反复电压过载又突然断电的电器,背后的病理机制也指向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她接受稳定线粒体功能的辅助治疗后,情绪波动频率明显下降。
不仅是抑郁、躁郁,包括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焦虑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越来越被发现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共同特征。一些研究者甚至提出“线粒体精神病谱系”这一新概念,认为这些临床表现各异的疾病,可能在生物能量层面有着共同起点。
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精神科的一项研究,在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现,超过七成存在脑区特异性线粒体DNA突变或氧化磷酸化障碍。
这项研究是国内首次大样本直接评估精神疾病与脑代谢异常的因果关联,结果令人震撼:我们过去以为的“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只是代谢问题的表层表现。
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后疗效有限,甚至耐药或复发频繁。传统药物多针对神经递质受体,而忽视了更基础的“电厂维修”。
一些新型治疗策略,如促进线粒体自噬、补充辅酶Q10、调节AMPK通路,正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希望。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焦虑障碍患者,入睡困难、心悸、易惊醒,常年服药效果不理想。我们为他做了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其前额叶乳酸水平升高,提示线粒体代谢紊乱。调整治疗方案后,他的睡眠质量逐渐改善,焦虑频率也明显下降。
临床风险不仅限于情绪与行为障碍。线粒体功能失衡还会诱发慢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增加、神经元凋亡加速。长期下去,甚至可能提升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脑肿瘤的发病风险。一些脑胶质瘤患者,在发病前数年就曾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2021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刊登一项欧洲队列研究,追踪1.2万名精神疾病患者长达10年,发现重度精神障碍者罹患脑癌的风险提高近两倍,其中与线粒体代谢基因突变呈正相关。这一发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精神疾病的“良性”假设。
更值得警惕的是,线粒体异常可能是可遗传的。部分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病,会在青少年期以情绪障碍为首发表现。我们曾接诊一位疑似双相障碍的高中生,查出母亲患有线粒体肌病,追溯家族史后,整个谱系多有精神症状。
这些现实,让精神疾病的筛查逻辑也在悄然变化。我们越来越多地建议患者进行代谢功能评估、脑能量影像学检查、线粒体基因筛查等,以便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尤其是那些症状非典型、疗效不佳、反复复发者。
治疗方式也在进化。除了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代谢增强剂、抗氧化剂、线粒体膜稳定剂、营养补充干预等,正逐步进入精神科治疗路径。协和医院精神科参与的一项联合治疗研究显示,在原有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NAD+前体、L-肉碱、辅酶Q10等代谢调节物质的患者,其复发率下降了近40%。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代谢相关治疗。我们强调精准评估,绝非盲目补充。就像电路维修,先要找到断点,才能对症下手。临床上,我们更倾向于整合代谢检测+脑功能影像+个体化药物调整的路径,而非单一手段。
预后趋势也在变化。过去我们对精神病的描述多带有“终身带病”的悲观色彩。如今,随着基础代谢机制的揭示,一部分患者在调整生活节律、营养摄入、运动方式及辅助代谢干预后,确实实现了功能性康复。他们不再只是“病情稳定”,而是真正回归了工作、家庭和社交。
但这条路并不轻松,它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之间极高的配合度,更需要对精神疾病本质的重新理解。我们不该再把它视为“心病”,而应当像对待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承认它是脑代谢慢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很少有疾病,像精神病这样,既藏在情绪背后,又根植于神经元深处。我们习惯把人的悲伤、暴躁、冷漠、敏感当作性格的一部分,却不知道这些行为背后,可能是细胞的哀鸣,是大脑的缺氧,是能量工厂的报警。
精神疾病从来不是懦弱或矫情的代名词,它可能是神经代谢紊乱的早期信号。而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开药,更是去拨开那些低落、躁动、疲惫背后的迷雾,走进每一个正在“断电”的大脑。
这个时代,大量精神疾病患者正在走进医院。但真正的突破,不是建更多的病房,而是我们终于开始走进他们的细胞深处,看清那团正在燃烧殆尽的微光。
参考文献:
[1]王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线粒体功能异常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2):125-130.
[2]周晓阳,胡文伟.抑郁症与脑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48(5):301-307.
[3]李明,张宇.精神疾病与神经代谢网络的关联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4,34(1):12-18.
来源:李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