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之受限空间作业解读(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06:01 1

摘要:这违反了作业前30分钟内必须进行气体检测的规定,同时也忽略了作业期间可能出现的气体变化。此外,气体监测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例如,某公司的作业证显示:• 进入时间为早上8点半;• 完工验收时间为9点45分。但在9点半至下午3点期间,竟进行了4次气体检测。

第三个问题是未按要求开展气体监测。作业票显示,最新一次分析时间为早上7点,而检查时间为10点,期间无任何取样分析记录。

这违反了作业前30分钟内必须进行气体检测的规定,同时也忽略了作业期间可能出现的气体变化。

此外,气体监测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例如,某公司的作业证显示:
• 进入时间为早上8点半;
• 完工验收时间为9点45分。

但在9点半至下午3点期间,竟进行了4次气体检测。

这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表明作业许可执行管控不严格。再比如,另一家公司的作业记录显示不涉及富氧环境,但氧气浓度检测数据却高达23.3%,这与事实严重不符,说明检测记录存在造假行为。

第四个问题是未落实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措施。例如这张图中,液化厅球罐受限空间作业现场未配备空气呼吸器。这在高风险受限空间作业中是绝对禁止的,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防护装备失效的问题也需引起重视。例如,在坡流塔作业现场,所使用的检测报警仪均存在故障。可燃气体检测仪显示LL状态,无法正常使用;氨气检测报警仪的读数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表明企业对安全防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第五个问题是不具备应急救援能力。许多企业员工在应急处置方面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故。典型表现为员工佩戴空气呼吸器不熟练,不清楚如何正确检查报警哨、气瓶压力及面罩气密性,也不了解正确佩戴方法,甚至因佩戴时间过长而无法满足应急需求。

针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疑问,我们整理了十个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第一个问题:受限空间作业已规定连续检测气体浓度,为何还需每两小时记录一次?

答案是:连续检测用于实时监测气体变化趋势,而定期记录旨在形成数据档案,便于后续分析与追溯。

第二个问题:除标准规定的几种情形外,还有哪些作业应参照受限空间作业管理?

答案列举了常见的狭窄区域作业,包括:
• 污水井疏通
• 污水池清污
• 地下管沟敷设线缆
• 船舱内焊接
• 检查井巡检
• 反应釜人孔探入清理
• 危险场所动土深度超过1.2米
• 地下室检查维修等。

这些操作均应参照受限空间作业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个问题涉及交付检修的受限空间为何仍需持续监测气体浓度及具体检测气体种类。其根本原因在于风险具有动态特性:即便交付时符合安全标准,在检修过程中仍可能因隔离失效导致外部气体渗入,或设备内壁物料剥落产生新的危险气体。

因此,需要连续检测以实时掌握气体浓度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第四个问题:受限空间作业已规定连续检测,为何仍需进行作业前的气体分析?

作业前的气体分析是基础性、超前预防性工作,为办理作业审批提供依据;而作业过程中的连续检测,旨在防止作业期间气体环境变化引发的危险。

两者的目的不同,连续检测气体浓度不能替代作业前的气体分析

第五个问题:受限空间取样时,若分析人员需探入受限空间,是否需要办理受限空间作业审批?

当取样设施需探入或进入受限空间进行取样时,若分析人员身体局部探入,应按照标准要求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并采取充分的安全作业条件后方可取样。

在此情况下,取样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可免于办理受限空间作业票。

第六个问题涉及常见有毒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本表格列出了部分常见有毒物质的MAC、PC-TWA、PC-STEL及IDLH值。

这些限值是判断气体浓度是否超标的重要依据。企业在进行气体检测时,必须对照标准,确保作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低于限值。

第七个问题:受限空间安全作业票有效期为何不应超过24小时?原因有四:

一是基于动态风险管控,超过24小时环境变化风险增大;
二是长时间作业可能导致隔绝失效,造成气体窜入或产生新的危险气体

三是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确保在24小时内完成任务。四是符合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原则

第八个问题:为什么受限空间作业时监护人不得在受限空间内部进行监护?

监护人在内部监护时,一旦发生危险,自身将面临风险,无法及时报警或施救。而在外部监护,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时监控内部状况,保持通讯畅通,并随时采取应急措施

对于高风险作业,需增设监护人员

第九个问题:进入分析小屋作业或日常巡检受限空间是否属于受限空间作业范畴?

进入生产现场分析小屋作业不属于受限空间作业。日常巡检如进入地下泵房、皮带廊桥、煤气净化区域地下场所等,通常也不纳入受限空间作业管理,但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相关巡检规定

关键在于准确辨识危险源,并落实防护与管控措施。

第十个问题涉及如何正确定义受限空间作业的开始时间。根据规范要求,受限空间作业的正式开始时间应以作业人员实际进入受限空间为准。部分企业误将作业人员抵达现场进行准备的时间视为作业开始时间,这种做法不符合安全规定。

这可能导致实际进入时间与气体分析时间间隔超过30分钟,这是不符合要求的,需要引起重视。

以上就是我们对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解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能对受限空间作业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结合多年经验,我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在设计阶段需重点关注受限空间的本质安全水平,采用冗余设计并增设风险防控保护层。应尽可能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减少人员进入,在条件允许时可引入蒸汽、空气或氮气管道。

对于存在危险气体的受限空间,应高标准设置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实现连续监测。

其次,需全面开展基于受限空间事故场景的情景分析,通过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反推潜在危险因素,并以事故后果为依据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情景分析有助于更系统地识别和评估风险。

第三,针对高风险受限空间作业,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现场确认的机制。

以二战时期降落伞质量为例,军方最初要求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但厂商认为难以实现。随后,军方调整策略,要求厂商负责人亲自试跳随机抽取的降落伞。

结果,不合格率立即降为零。这一案例表明,只有责任落实到人,才能切实保障安全。

第四,对于具备条件的企业,应组建一支专业的受限空间应急救援队伍,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通过建立专业的救援机制、配备精良的装备器材以及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施救,确保在第一时间有效解救受困人员。

专业救援队伍是应对受限空间事故的关键力量。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安全准则:
特殊作业必须进行监护,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 监护人并非监工,而是现场应急处置的首要责任人。
• 监护作业需具备相应资质,并通过技能培训确保安全。
动火作业前未进行气体分析等同于自焚。
受限空间作业前未进行气体分析等同于自杀。

希望大家牢记于心,警钟长鸣。感谢各位的聆听,直播回看请登录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网。安全工作在一线,基层班组是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化危为安。


来源:安全人之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