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大量“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的视频与文章在网络上走红。在养老院,每月花费一千多元就能包吃住,还有丰富的舞蹈、声乐、陶艺等课程供选择。这些原本为老年人打造的空间,反而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理想居所。
近日,大量“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的视频与文章在网络上走红。在养老院,每月花费一千多元就能包吃住,还有丰富的舞蹈、声乐、陶艺等课程供选择。这些原本为老年人打造的空间,反而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理想居所。
与此同时,全球老龄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到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2015 年至 2050 年间,全球 60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几乎翻一番,到 2050 年,全球 60 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约 21 亿人。而在中国,老龄化的浪潮已经率先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数据,2024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31031 万人,首次突破 3 亿人。
因此,“银发经济”被视为新的增长引擎,养老社区与康养地产成为城市开发的热门赛道,大量投资涌向带有“银发”标签的项目。然而,在房地产逻辑主导下的养老建设,往往陷入高端封闭、重资产、回报慢的困境。
年轻人涌入养老院的热潮,揭示了良好的空间对全年龄层的吸引力,也进一步引出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我们的城市,是否已经准备好,让空间与制度同时容纳老龄社会,并为全年龄层创造宜居的生活?
若让你想象一位老年人的形象,眼前所浮现的是否为满头白发、行动迟缓的身影?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助理教授,李圣晓长期研究老龄化社会中的交通与政策公平议题,他向 Fast Company China 表示: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存在对老年人特征的简单化理解。而当代老年群体的差异远超以往,有人五十多岁已身患慢性疾病,有人九十多岁仍健康活跃。因此,在应对老龄化城市时,应着眼于让不同的老年人群体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包容性。
图片来源:Yamazaki Kentaro Design Workshop
除了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差异也来自阶层、职业、地域。城市与农村、高收入与低收入的老年体验差异巨大。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裘知在接受Fast Company China 的采访时表示,中国城市在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后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空间分布呈现“胡焕庸线”东西分异、城市群核心-边缘分化的双重失衡,经济发达地区床位数量充足但人均占比较低,欠发达区域设施覆盖率不足。这意味着,老龄化的挑战不止在“人口数量”,更在于如何回应不同地区与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另一方面,“新时代老人”的数字工具使用能力差异巨大。裘知指出,目前城市适老化设计与改造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正是数字适老化的形式化问题。许多 App 的“长辈模式”入口隐蔽、操作复杂,二级页面未同步优化,甚至还嵌入诱导性广告。这使得原本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设计,反而成为新的门槛。
老年人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的适老化不能依赖统一模板。城市迎接老龄化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空间、数字和制度层面,建立起对差异的细致回应。
提起“养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社会负担”,然而老龄化也是推动空间、产业和制度发展的契机。
麦肯锡健康研究所(MHI)的研究表明,每年在健康老龄化干预方面投资 1 美元可以在美国产生 3 美元的经济和医疗保健效益,并且可能在其他国家产生同样的效益。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 7 万亿元左右,到 2035 年有望达到 30 万亿元左右。养老服务不只是民政或医疗议题,而能迫使城市重新思考空间与社会体系的改造可能,提供跨越地产、科技、文化和公共服务的系统性产业机遇。
与此同时,适老化空间改造的价值也早已超越了特定年龄群体。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的热潮正是体现之一。李圣晓指出,无障碍人行道、低台阶出入口、间距合理的长椅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不仅方便老年人,也提升了推婴儿车的家长、携重物的通勤者和行动不便者的出行体验。在公共投资层面,这类改造不仅提升城市宜居度,也具备长期的社会回报潜力。
图片来源:Kampung Admiralty
更深层的转变来自对老年人角色的重新理解,老年人可以不仅仅是照顾的接收者,还可以是参与者。德国小镇阿恩斯贝格组建了未来老龄化部门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据 Reasons to be Cheerful 报道,小镇在 1995 年对 2.8 万名 50 岁以上居民的调查显示,多数人希望在老年继续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并发挥作用,这促使他们将养老服务从“赤字导向”转向“潜能导向”,关注老年人“能做什么”。在这一意义上,适老化不只是照护体系的完善,更是社会参与机制的再设计。
图片来源:Matthias Zomer
当城市能让老年人继续学习、工作、社交并被尊重,它同时也在为所有人构建更包容、更有韧性的生活环境。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狭义的适老化策略,而在城市能否以足够的远见去转换视角,重新设计自己的制度与空间。
什么样的空间称得上“对老年人友好”?如果仅把“适老化”理解为修电梯、加扶手、建养老院,那么这样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裘知指出,在国内,适老化改造项目常由非使用者主导,未充分邀请老年人参与体验评估,标准执行与验收走形式,导致设施“有但没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老年友好型城市框架,社区与医疗保健、交通、户外空间与建筑、通讯信息等八大领域是构建全龄通行城市的关键。这个框架同时为每个领域都提供了更加细致的指导。例如,当谈到交通,单有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但缺乏负担得起的公共交通,依旧会使老年人感到孤立,难以参与社区生活。
裘知则向 Fast Company China 给出了一条更直观的评判标准:一位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的老人,能否能自在、安全、自主、有尊严地完成独立的日常出行。换句话说,让老年人“能出门”只是最低标准。理想的适老化城市,应配备完善细致的空间与服务网络,让他们愿意出门、乐于行动,并拥有社交的自由与信心。李圣晓也指出,虽然许多城市在空间层面上已开始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但由建成环境与交通障碍所造成的老年人的抑郁与孤独,仍是亟待解决的更深层的隐性问题。
新加坡“海军部混合体”(Kampung Admiralty)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推出的综合型空间与服务实践,也是适老化设计的代表案例。作为新加坡首个集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公共开发项目,它以垂直社区的方式,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公园、餐厅、幼儿园、超市等多样功能合理整合。更重要的是,项目通过空间布局与活动策划,主动制造代际之间的自然相遇:大学生定期教授老年人使用电脑,幼儿园的孩子与老人共同参与园艺与节庆活动,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李圣晓在对住户的采访中多次听到住户表示“在活动中心里能感到自己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塑造这种被连结与被需要的体验,正是多数城市在适老化设计中最难实现的部分。
图片来源:Kampung Admiralty
海军部混合体成功的背后,是新加坡对适老化的全面布局。2016 年,新加坡推出由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的“幸福老龄化计划”(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以系统性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据裘知介绍,这个计划在空间建设上,鼓励构成可达、舒适且抵御孤独的日常网络如完善步行系统与邻里设施、建设疗愈花园等;在社区服务上,发展“活跃乐龄中心”和智慧养老监测等支持体系,兼顾安全与尊严;在社会创新上,推动老年人再就业与跨代共融。
图片来源:Kampung Admiralty
现在,让我们再次思考:什么样的空间才称得上“对老年人友好”?答案并不止于无障碍设施的完善,而在于城市能否以系统性的方式,整合空间、服务与制度三方面的资源,回应多样化的老人们的跨越身体、心理与社会层面的丰富需求,营造支持独立出行、情感连结与社会参与的整体环境。当城市准备就绪,迎接老龄化带来的收益将远超特定群体,并成为推动公共治理能力、经济活力与社会凝聚力的共同引擎。
来源:出色WSJ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