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预告|梁鸿X袁凌X萧耳:如何面对“看不见的创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6:13 1

摘要:近些年,“原生家庭”这一词汇屡被提及,它承载一个人对童年阴影的谴责与批判,投射着时间流逝中的生命困境,也在互联网语境中被无限放大,成为今天的“流量密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因长期否定患上抑郁,被“为你好”逼到自伤,在焦虑逐渐“消失”的自我……

一些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深藏心底的创伤,似乎成为了无形的枷锁,在精神和心理的层面影响无数人的生活。

近些年,“原生家庭”这一词汇屡被提及,它承载一个人对童年阴影的谴责与批判,投射着时间流逝中的生命困境,也在互联网语境中被无限放大,成为今天的“流量密码”。

藏在书包夹层、日记本里、深夜被窝中的“隐形伤疤”是否真的无法修复?

当真实的生活与爱的期待背道而驰,人们该如何自处?

如何治愈被社会时钟挤压变形的孩子?

又或者,该不该用“原生家庭”叙事解读个体在平凡中翻滚的人生?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无数家庭对这个世界的追问。

“有裂缝的地方,才能看到阳光”,11月9日下午,“‘看不见的创伤’——梁鸿《要有光》新书分享会”将在杭州市西湖区曙光路184号阅见西湖举办。著名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将携新作来到现场,与作家袁凌、萧耳围绕展开对谈,聊聊成长中必经的困顿与迷茫。

这一期钱报读书会上,我们不聊“完美家庭”,只聊真实的生活,还有生命阴影处避无可避的裂缝,以坦诚的态度重新打开对话的可能,反思那些被隐形创伤困住的思维,为迷雾笼罩的生活引入一束光。

十五年前,梁鸿第一部作品《中国在梁庄》出炉,从归乡者的视角描述梁庄这片土地上最深沉、最痛苦的情感,感动无数读者。此后多年,《出梁庄记》《梁庄十年》等作品相继出炉,通过精神的对话和追溯,带我们看到一个交织着复杂情感却又无比广阔的中国。

而这些与“梁庄”有关的生命轨迹,也让梁鸿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人们眼中无比幸运的写作者。

“有人说梁鸿你太幸运了,你有梁庄,但并不是你有梁庄就是幸运的,而是你感知到梁庄的存在,你才是幸运的。”她说。

同样是这种“感知”,让她走出故乡“梁庄”,将《要有光》带到读者面前。

为完成这本书,梁鸿背上背包,来到滨海、京城、丹县三地,调查、走访、对话……她抽丝剥茧寻找家庭矛盾的起点,也在改变未来的思考和召唤中探寻生命之问的答案。因为她的坚持,一束束微光才能抵达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带孩子与家长走出困扰他们的“蚕茧”,理解和接纳彼此的爱。

读书会现场,嘉宾还将围绕自己的写作经验展开对谈,用共情唤醒共鸣,带读者走进生活的背面,看见璀璨灯火下的寂静与温情,也看到我们不曾体验过的万众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将设置“树洞时间”,如果您想,大可以畅所欲言,与我们分享您生活中的思考与感悟。

您的故事或许会成为别人的光。

读书会现场,我们还会随机抽选10名与嘉宾互动的幸运读者,送上梁鸿老师亲签版《要有光》一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对谈嘉宾:

梁鸿,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梁庄十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要有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中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学术著作《外省笔记》《新启蒙话语建构》《“灵光”的消逝》等。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日语、法语、韩语、捷克语、俄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神圣家族》英文版获英国笔会翻译奖(PEN Translates Award)。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十月文学奖、《亚洲周刊》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袁凌,作家、媒体人,荣获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年度致敬作家、腾讯年度非虚构作家,《南方传媒研究》年度致敬作家等。多次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豆瓣年度好书、新浪十大好书及华文十大好书等重要榜单与奖项。出版《我的皮村兄妹》《寂静的孩子》《生死课》等作品。

萧耳,作家,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副主任,特聘教授。在《收获》《十月》《钟山》《上海文学》《中国作家》《江南》《山花》《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上百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鹊桥仙》《林中空地》《望海潮》《中产阶级看月亮》《继续向左》;文化随笔《樱花乱》《锦灰堆 美人计》《小酒馆之歌》《女艺术家镜像》及电影文化随笔《第二性元素》、文化地理随笔《流光记》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