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个视频,有人把一整坨鸡黄油直接下锅,炸得金黄,弹幕齐刷“香到报警”。
“鸡肚子里那块黄油,到底是宝还是雷?
”
昨晚刷到个视频,有人把一整坨鸡黄油直接下锅,炸得金黄,弹幕齐刷“香到报警”。
可转头就有科普号警告:一口下去,半天的饱和脂肪配额直接爆表。
同一坨油,天堂地狱只差一个镜头,看得人筷子悬在半空,吃还是不吃,成了灵魂考题。
先拆盲盒:鸡黄油不是鸡杂碎边角料,是散养土鸡慢慢攒出来的“脂肪小金库”。
饲料鸡45天出栏,来不及攒货;土鸡满地跑,六个月以上才在腹腔里结出乳黄色的一坨。
去年中国农大测了成分,散养鸡的共轭亚油酸CLA含量是速成鸡的5倍,这玩意儿被论文吹成“天然抗炎小能手”。
但别急着鼓掌,CLA再金贵,也扛不住它同时携带50%以上的饱和脂肪,热量炸弹本色不改。
有人灵机一动:不能多吃,那就“省着用”。
美食圈最近把鸡黄油玩出花——
① 加干辣椒小火熬成“鸡油辣酱”,拌面三勺就封神;
② 做蛋黄酥时偷换一部分猪油,奶香带肉味,直播间一秒空;
③ 北京鼓楼那家新派火锅店,直接把鸡黄油当底料,开业两月排队号黄牛加价到200。
老板透露,一份锅底只用18克鸡黄油,香气冲脑门,却能把每日摄入卡在安全线内。
小而美,比整坨吞聪明多了。
可套路也跟着来。
菜市出现染了柠檬黄的“假黄油”,捏上去散渣,加热后一股机油味。
最笨也最有效的鉴别法:真鸡黄油冰箱冷藏半小时,刀面一刮是细腻乳块,37℃手指温度就能化开,油色清亮;假货化得慢,颜色浮在表面,像廉价口红。
记住这条,少交一半智商税。
健康党也别急着拉黑。
最新版膳食指南给了条活路:健康人群一周总量别超50克,分三次吃,每次10克出头,再配高纤维蔬菜,血脂波动没你想得吓人。
熬油时丢两片老姜,去腥也解腻,这是广东阿婆的偷懒招,亲测有效。
说到底,鸡黄油就像钱包里那张额度不高的信用卡:刷对了,生活瞬间升级;刷爆了,身体给你发逾期短信。
吃还是不吃,先问自己想不想为一口香,多跑三公里。
今晚做饭,如果恰好碰到那团小黄油,会怎么处理?
是熬酱、酥皮,还是直接扔?
留言区聊聊,看看谁的脑洞最会“省油”。
来源:清闲的画板FKwWz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