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贾国龙破防背后,被神化的企业家正在崩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5:38 1

摘要:2022年西贝老板贾国龙一句“员工离职是忘恩负义”,直接把自己送上热搜,评论区里骂声一片,有人说他“摆老板架子”,有人吐槽“西贝菜价不低,还这么说员工”。

2022年西贝老板贾国龙一句“员工离职是忘恩负义”,直接把自己送上热搜,评论区里骂声一片,有人说他“摆老板架子”,有人吐槽“西贝菜价不低,还这么说员工”。

可反观乔布斯,明明性格不算好,留下不少黑料,咱中国人却管他叫“乔教主”,把他当创业神话。

这俩对比下来,我当时就觉得,这事儿不只是西贝一家的危机,更藏着咱中国人对财富和权力的特殊心理。

罗一天2011年来中国时,发现好多人把乔布斯当偶像,还喊“乔教主”,他当时就觉得挺夸张。

我倒觉得不奇怪,那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快,大家都想搞钱,看到乔布斯把科技做成这么大的事,能改变生活还能赚大钱,自然就把他当榜样了。

不像现在,要是有人再这么喊“教主”,估计会被说“太夸张”,后来我才发现,这种慕强心理还分行业。

梵一如说的挺对,餐饮是传统行业,再大的老板,大家也觉得“不就是开饭店的”。

毕竟菜好不好吃、贵不贵,每个人都能评两句,不像手机、AI那些科技产品,咱普通人也搞不懂里头的门道,只能看“能不能改变生活”“是不是很厉害”。

就说孙宇晨,之前靠炒作比特币出圈,就算有不少负面,还是有人给他洗白,说“人家能搞到钱就是牛”。

可西贝不一样,菜价稍微高一点,就有人吐槽“不值这个价”,贾国龙说句不当的话,立马就被骂上热搜。

这差别说白了,就是科技圈有“距离感”,大众看不懂就容易有滤镜;餐饮圈太接地气,一点问题都藏不住。

还有个变化挺明显,罗飞说他小时候在国外,大家心里的英雄是歌手、作家这些创作者,可他来中国后发现,有人问“最有创意的人是谁”,答案全是企业家,没一个提艺术家的。

我一开始也搞不清,后来才想明白,过去几十年咱经济发展太快,搞钱成了不少人的底层欲望,看到别人成功搞到钱,就自然把他们当目标了。

不过这两年不一样了,以前大家觉得“企业家厉害,能带我搞钱”,现在经济没那么快了,大家也慢慢清醒了。

2024年社科院有个调研,说大众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关注度,第一次超过了“财富创造”。

就像西贝后来裁员,以前可能有人觉得“企业难,没办法”,现在大家会问“老板为啥不跟员工共担风险”,如此看来,这种慕强心理,其实是在慢慢降温的。

聊完大众的态度,咱再说说西贝内部的问题为啥贾国龙那番容易引争议的话,公关团队没人提前拦着?

李天域说的挺实在,以前经济好的时候,员工忍忍老板,说不定还能拿到股份、涨工资,可现在经济不好,老板只能给工资,谁还愿意冒风险忤逆老板啊?

我身边有个做公关的朋友,他说要是遇到刚愎自用的老板,他们也不会多嘴。

“就拿这点工资,犯不着得罪人”,这是他的原话,西贝那几年净利润率降了不少,从之前的8%跌到4%,老板压力大,员工也不好过。

这时候让员工去提意见,说“老板你这话不对”,怕是没几个人有这勇气,毕竟职场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尤其是在钱没以前多的时候。

罗飞还说,这种“老板说了算”的情况,其实是个弱点,啥事儿都老板定,不光效率低,还容易出问题。

就像贾国龙,平时习惯在私域聊天,突然开了账号,就把私下的话拿到公域说,他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公关团队要是提前提醒,说不定就不会炸锅。

但问题是,要是老板平时就不听意见,谁还敢说啊?

之前还有个连锁餐饮品牌,老板直播时吐槽“消费者不懂美食”,公关团队也没拦着,结果第二天就上了热搜,门店客流量直接降了。

反观海底捞,老板说话前会让公关审核,这几年就没出过类似的舆情。

这么看下来,员工“闭嘴”看似是“自保”,其实是给企业埋了雷专业的人不敢提专业意见,老板的个人言论就容易变成企业的负面。

说到底,西贝这事儿就是个镜子,照出了咱社会对财富、对企业家的看法在变。

企业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是“老板”就随便说话,也得听听员工的意见,想想大众的期待。

员工也不是不想提意见,只是得有提意见的底气,比如老板愿意听、提了意见有反馈。

未来,不管是企业还是大众,都得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家要从“神话自己”变成“贴近大众”,员工要能有“敢说话”的环境,大众也要理性看待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误。

只有这样,才能少点像西贝这样的舆情危机,多点互相理解,毕竟,企业和社会是绑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

来源:有风来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