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赖清德的支持率在近期大幅下滑,而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节奏明显放缓,甚至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对台湾问题的表态也变得更加谨慎。
10月30日,中美元首顺利在韩国釜山会晤,要说谁惴惴不安,台湾省领导人赖清德个绝对榜上有名。
赖清德的支持率在近期大幅下滑,而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节奏明显放缓,甚至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对台湾问题的表态也变得更加谨慎。
以往,不管台湾地区谁当政,美国对台军售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隔三差五就要拿出来炒作一番,既是给岛内某些势力撑腰,也是想借此牵制中国大陆。
但今年10月的情况有点不同了。
有消息显示,原计划推进的几项对台军售案,在审批流程上明显放缓了节奏,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按下了减速键”。
这个“减速键”按下的时机非常耐人寻味,正好卡在赖清德民调支持度出现显著下滑的当口。
这俩事儿有啥关联呢?其实不难理解。
美国那边也不傻,他们一直在评估投资的“效益”。赖清德因其激进的“台独”立场,被广泛视为一个“麻烦制造者”。
他民调越高,意味着岛内滑向更危险境地的可能性越大,这反而让美国陷入了尴尬。
一方面,美国国内像卢比奥这样的鹰派,肯定希望继续打“台湾牌”来挑衅中国,比如之前删除“不支持台独”表述、散播“地位未定”谬论,都是想把水搅浑。
但另一方面,美国战略界,像兰德公司这样的顶尖智库,已经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
他们的报告说得挺直白:如果大陆真下决心采取强力措施,美国军事介入的成功率极低,搞不好会把自己拖下水。所
以,他们甚至建议美国不如考虑支持所谓的“渐进式统一”,找个“体面退场”的台阶。
在这种背景下,赖清德民调暴跌,对美国某些决策者来说,可能反而松了一口气。
一个不受欢迎、且具有高度争议的领导人,意味着美国如果继续大力武装他,所要承担的风险比如激怒大陆导致局势升级和获得的潜在收益即牵制中国的效果可能完全不成正比。
所以,军售“减速”,可以看作是美国在对台策略上的一次谨慎评估和风险管控。他们需要停下来看看,赖清德这艘船到底会不会沉,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出牌才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这背后透出的,是一种战略上的犹豫和力不从心。
再把视线转到中美互动的大棋盘上。
为什么特朗普会对台湾问题避而不谈?这跟他过去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可不太一样。
但这其实是一种策略。
特朗普和卢比奥像是在唱“双簧”:卢比奥在前台扮演恶人,用各种激烈的言辞挑衅中国,试探底线;而特朗普作为国家元首,则躲在后面保持暧昧和沉默。
这种分工,给美国政策留出了回旋余地,本质上还是一种“战略模糊”,只不过玩法更复杂了。
而特朗普的沉默,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他和他团队里的明白人,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一个现实:中国在统一问题上的主动权和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近期,大陆动作频频,比如设立“光复台湾纪念日”,新华社连续三天重磅文章从历史、法理、现实层面全面阐述台湾问题,明确指出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这些不是在放空炮,而是在舆论、法理、军事等领域持续发力,主动塑造围绕统一的大环境。
这种系统性、高强度的信号释放,让长期干涉台海的美国感觉压力山大。
特朗普是个生意人出身,最讲究“交易”。
他最初确实想过,能不能在台湾问题上做些调整,比如表面上收敛一点,来换取中国在贸易谈判中给他更大的甜头。
但中国压根就不会拿台湾问题做任何交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红线,是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中国的要求非常明确且一贯:美国不仅要口头说不支持“台独”,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玩文字游戏是行不通的。
面对中国这种毫不妥协的立场,以及大陆主动塑造的、越来越不利于“台独”的国际和地区大势,特朗普发现,在台湾问题上他几乎无牌可打。
继续高调炒作,除了进一步激化矛盾、让中美关系更紧张外,捞不到任何实质好处。
因此,他的沉默,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着一种无奈下的现实选择,既然这个话题占不到便宜,那还不如暂时回避,避免引火烧身。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近期一系列组合拳式的行动,正在有效地压缩“台独”势力及其外部支持者的活动空间。
未来会怎样?不排除美国内部还会有像卢比奥这样的鹰派人物跳出来搞点小动作,对台军售也不可能完全停止,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
但大的方向很可能已经确定:美国会越来越谨慎地处理台湾问题,避免过度刺激中国而导致局势失控。他们最终需要学会的,就是如何面对并接受中国必将完全统一这个现实。
对我们而言,关键还是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持续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29:美刊物发文呼吁特朗普遏制“鲁莽又高调的赖清德”,国台办回应
来源:遗海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