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大众文艺和科幻文学究竟有何关系?当我看到困在算法和大数据里的外卖员写出诗集《赶时间的人》,我忽然意识到:世界早就变得无比“科幻”,而置身于科幻和现实边界地带的芸芸大众,不论是投身创作还是选择阅读或观看,都成了新大众文艺的切实参与者。更何况,科幻文学本不“小众
主持人语:
新大众文艺和科幻文学究竟有何关系?当我看到困在算法和大数据里的外卖员写出诗集《赶时间的人》,我忽然意识到:世界早就变得无比“科幻”,而置身于科幻和现实边界地带的芸芸大众,不论是投身创作还是选择阅读或观看,都成了新大众文艺的切实参与者。更何况,科幻文学本不“小众”,它在诞生之初即怀有面向大众的抱负。本期邀请四位青年评论家、作家参与讨论,他们对新大众文艺和科幻文学的历史与当下、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张鑫(《钟山》杂志编辑)
作为大众文艺的科幻文学
文/王明宪
“新大众文艺”这一话题的展开,与当下以“短视频、短剧、游戏、脱口秀”等为代表的新兴文艺类型在大众媒体、大众群体之间形成的传播、接受热潮具有密切关系。所谓的“新大众文艺”是否“从群众中来”目前还不能百分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大众文艺”一定具备“到群众中去”的特质,否则就无所谓“大众”了。从此来看,相较于其他学术话语或者理论研究,对“新大众文艺”的学术阐释更加需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与角度,能够为普通大众所认识、领会以及接受。
关于“新大众文艺”的理解,还有一种可能,是“新大众”的文艺,而此种意义阐释,也更符合当下的新大众文艺类型的发展模式、传播路径。一方面,文艺创作以自主的审美建构和思想表达影响大众,另一方面,在新媒介技术迭代发展的影响下,作为市场主力的大众读者/消费者也凭借自身的阅读与接受反过来影响文艺创作的取向。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如今的社会文化形态之下,所有的文艺创作正逐渐形成“漏斗式”的发展模式,即在大的特定范围之内,依然可以不断细分为更为聚焦的文艺创作类型,以此吸引并强化相同志趣的大众读者/消费者的向心力。而当下大众对文艺创作的接受,同样不再追求以往通过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路径来完成的模式,而是以小众化、圈子化、细分化、标签化的反推方式,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新大众”。“小众化”说白了就是“VIP化”,而所谓的“VIP”,正是一对少甚至是一对一的模式,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形式上重创新、内容上有新意,否则便无法留下大众读者/消费者。依据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细分的“小众”创作潮流,正是对“新时代”“新大众”“新审美”最掷地有声的回应。
科幻文学就是典型的“小众”的新大众文艺。其一,对于科幻文学创作者与阅读者来说,首要的便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不必精深掌握,但对科学知识一定需要有通识性的了解,甚至是理解,否则便无法完成这一类型文学的创作或者阅读。至少缺乏科学相关专业知识储备的科幻作家无法成就经典,显然缺乏科学知识的读者对科学幻想这一文学类型也不见得会有多大兴趣。其二,借助网络新媒介的力量加持,科幻文学内部就衍生出纸媒科幻文学、网络科幻文学这两种不同的种类。笼统地来看,纸媒科幻文学则又细分为“硬科幻”派与“软科幻”派,及至在技术不断渗透日常的当下,又从中衍生出“科幻现实主义”派。而网络科幻借助于网络这一新媒体空间传播、阅读、交流的无限性,其小众化的发展趋势则更加明显。从创作主题来看,就有所谓的“机甲流”“废土流”“时空穿梭流”“进化变异流”“超级科技流”“星际探险流”等多种门类。其三,科幻文艺创作呈现出典型的青年亚文化征候,拥有相当数量的粉丝团体,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科幻文化圈。以刘慈欣为例,其粉丝团体就有专属的称呼,在圈子内被称为“磁(慈)铁”。虽然未有相关数据支持,但对于科幻文学这一类型文艺圈子,其另一典型特征,便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从接触科幻文艺开始,便会产生较强的黏性。简单来说,便是在科幻文艺这一类型文学圈,几乎绝大多数创作者或者读者都能够保持较为持久的对科幻文艺的关注度,这与其他类型文艺的创作、阅读、接受、传播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科幻文艺创作的“小众化”趋势反映了科幻文学创作者不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而是将大众读者纳入创作活动中来,听取、吸收大众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并在创作中落地,本质上则反映了科幻文艺创作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因此,科幻文艺在“旧资源”中不断革新,大众读者也在“小众化”中愈加忠诚,并最终带动以科幻文学为核心的产业发展。
当下“新大众文艺”的“小众化”发展趋势,应当被辩证看待。毫无疑问,不断精细化发展的新大众文艺,所带来的是更为复杂的创作生态。对于文艺发展整体而言,只有在创作生态足够复杂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文艺创作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如果只是某种单调的类型或者是单一的创作模式、叙事角度,其发展前景一定是不容乐观的,或者说是缺乏潜力的。因为一旦某一类型的单一创作模式产生问题或者价值取向脱离主流而发生偏移,对文艺整体的发展来说,都是灾难性的,甚至可能导致该文艺类型的消亡。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小众化”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创作“隔离”问题。“小众化”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向其他优秀的文艺类型借鉴、交流,完全圈子化、故步自封、坐井观天式的文艺发展,无论其向“下”发展的精细程度如何,一旦脱离了向“上”攀登的愿景,也就脱离了主流、脱离了大众,而这显然不是新大众文艺发展所想要的。另外,“小众化”也并不意味着创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就要完全抛弃自我的主体个性。创作者与大众永远是文艺类型发展的双轨,创作者既要配合大众,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人民满意的作品,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鲜明的创作范式、审美范式引导大众向新文艺靠拢,只有当创作者与大众之间形成齐头并进的平行线,大众文艺的发展才能在两者共同架起的平行轨道上奔向更远的“新”生。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