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苹果长势不错,近期一定要加强管理,争取能卖个好价格。”近日,在淄博市沂源县石桥镇黄墩河村的果园内,王来军正与果农一起察看苹果的生长情况,长势喜人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希望。
沂源的金秋,到处瓜果飘香。
“今年苹果长势不错,近期一定要加强管理,争取能卖个好价格。”近日,在淄博市沂源县石桥镇黄墩河村的果园内,王来军正与果农一起察看苹果的生长情况,长势喜人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希望。
自从2018年拿到人社部门的第一笔创业贷款15万元,王来军通过在沂源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开拓出覆盖3个地市5个区县300余个村庄的2000万元市场。
15万资金撬动300余个服务站
创业艰难,资金不足制约着好果邦(淄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果邦)的发展步伐,多亏来自人社系统的创业贴息贷款,如甘霖一般及时到来。
把时间拨回2018年。彼时好果邦刚成立,作为好果邦的总经理,王来军急需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团队,可惜,手里攥着先进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兜里现金却所剩无几。
“当时,我看到咱们沂源县人社局推出了创业贴息贷款这样一个政策,感觉我们公司非常需要这笔贷款。”资金链眼看要断,王来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了沂源县人社部门,“当时我只问了一句话,我们公司刚刚成立,如果申请创业贴息贷款,是否符合政策?”
了解王来军的情况之后,沂源县人社局立即派出专人,对好果邦进行了深入考察,并详细介绍了这个贴息贷款的情况。
“王来军是咱们沂源县东里镇绳庄村人,他对咱们沂源的农业产业非常熟悉,用技术来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想法非常务实。”沂源县人社局创业指导科科长陈奉敬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王来军的创业思路之后,认为好果邦的发展思路符合沂源县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决定给予好果邦政策帮扶。
“这笔贷款来的太及时了,补足了我们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缺口,为以后企业发展,打下了基础。”王来军说,资金到位之后,企业立即招聘和培养了十几位固定的技术推广骨干,并在300多个村庄建立或设置了技术服务站,并聘请当地种植户担任站长。
“我们为什么要用技术来换市场?”谈及企业发展的方向,王来军说,他从2013年就开始从事沂源农产品销售和服务。在跑南方市场的时候,一位客户跟王来军说,沂源苹果当时存在三个明显问题:一是果品不分级,其次果品上色不全,第三口感偏酸。“尽管我们沂源苹果具有皮薄水分大的优势,仍然因为上述问题,难以打入南方市场。”
“当时,我想,沂源苹果想要获得认可,必须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王来军最初的想法是帮助东里镇的父母销售自家种的苹果。后来,他认为,好的技术要推广让更多的农户学到手,提升沂源苹果的整体品质。
从“果树医生”到“创业导师”
“霜霉毁园,炭疽绝产!”当天早上,王来军接到了西里镇石拉村果农老张的紧急求助电话,经过反复确认,这是遇到了炭疽病。王来军马上派出技术人员,为果农解决了燃眉之急。
“果农把我们当成‘果树医生’,主要还是信任我们。但以前可不是这样,最初我们很难开展工作。其实,沂源县的农户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就是别人种啥,我种啥;别人用啥技术,我也用啥技术。”王来军笑着说,这导致自己的技术一开始很难推广,但是一旦推广开了,大家尝到了甜头,这种从众心理反过来还会让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大家都是守着土地吃饭,我们的技术人员来到人家果园里,只要三句话,人家马上就知道咱是不是懂技术。”王来军说,实际上公司主要是通过技术来销售农资,你的技术获得了农户认可,就会体现在农资销售方面。
好果邦成立第一年销售额仅仅只有几十万,但是第二年就达到了300万元,第三年超过500万元,今年是第七个年头,目前的农资销售额已经达到2000万元。
“人社工作必须贴近土地的需求和规律,”陈奉敬说,“这位扎根沂源的本土专家,正是我们创业导师的最佳人选。”
2025年4月,王来军成为36名沂源县人社部门认可的“创业导师”之一,这份官方认可极大提升了他在乡村农户心目中的地位。
在人社部门主导的“中国创翼”“创业大赛”等比赛中,王来军创业项目获2023年度第六届沂源县创业大赛暨沂源县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获2024年度获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选拔赛和第七届山东省创业大赛淄博赛区选拔赛暨第七届淄博市创业大赛乡村振兴赛道三等奖,好果邦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放大。
“王技术员让我们的苹果成了抢手货,去年我们合作社的苹果买到了4块多钱一斤,客商直接追到地头抢货。”黄墩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启强告诉记者,每当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来军。
王来军带来的不仅是科技力量,更是果农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十多年来,他累计培训、指导果农超过两万人次。
好果邦最热闹的时候,是每个月的农技培训会。
“咱们沂源的创业导师,截止到现在一共36名,不仅仅局限于政策宣传、技术培训这一块,他们还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包括生产、销售等方方面面。”陈奉敬表示,下一步将争取村村都有一个切合当地需求实际的创业导师。
乡村“领头雁”培养一群“销冠”
沂源县土门镇刘家洞村的郭秀是好果邦培训出的第一批“农民主播”,去年靠直播卖樱桃挣了十几万元。
“以前樱桃熟了愁销路,现在直播一开,北京上海的订单自己找上门。”王来军告诉记者,郭秀家种植了200多棵樱桃树,自从开始跟好果邦合作,目前樱桃种植成本逐渐下降,而樱桃质量连年上升,成了远近闻名的“销冠主播”。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像是西里镇的陈玉富,苹果从一块多一斤卖到了现在四块多一斤,崮前村的孟凡义连续两年苹果卖到六块钱一斤。”王来军说,这一切成果,都是连续不断的一场场技术培训会换来的。
王来军告诉记者,最初开拓市场的时候,虽然遭遇冷落,但他们更决意扎根这片土地,他不断奔走举办讲座、深入田间地头,用易懂方言解析深奥道理,一遍遍示范果枝精心修剪的过程。
“其实,这一切离不开人社部门编织的支持之网。”王来军感慨道,一次次面向农户的技术宣讲会照亮了好果邦的发展前路。
从最初的几十万销售额,到如今2000万元的市场,好果邦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淄博人社部门“链条式”的帮扶举措:从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贷款贴息,到专家对接、直播赋能,每一项政策都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用陈奉敬的话说:“我们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而且要送到灶门口。”
山岭深处,田埂依旧蜿蜒绵延,但风景早已不同。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来军帮助2万余人提高了果品质量,增加了收入。许多农民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沂源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高逢龙表示,好果邦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未来,沂源县人社部门将放大“15万撬动2000万”的杠杆效应,不但要为创业者继续筹措启动资金,更要把专家、资源送到创业前沿、生产一线;实施“导师倍增”计划,继续培育创业导师,为每个项目配资金、配技术、配市场,让沂源成为创业者的乐土。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