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长竞选!犹太选民高呼:若他当选,内塔尼亚胡敢来就逮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4:34 1

摘要:2025年10月18日的晚上,纽约市长候选人电视辩论会上,一个叫佐赫兰·马姆达尼的伊朗裔候选人,拿着一份加沙的局势报告,对着镜头,清清楚楚地用了种族灭绝这个词来形容以色列的行为。

编辑:香瓜

他要是敢当选,以色列马上派人来抓!

可它就这么从纽约犹太教正统派领袖摩西・斯特恩拉比的嘴里说了出来,带着毫不掩饰的警告。

2025年10月18日的晚上,纽约市长候选人电视辩论会上,一个叫佐赫兰·马姆达尼的伊朗裔候选人,拿着一份加沙的局势报告,对着镜头,清清楚楚地用了种族灭绝这个词来形容以色列的行为。

而且,不是一次,是三次。他甚至直接点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说如果他在我的任期内访问纽约,他就会授权纽约警察,依据国际刑事法院(ICC)的逮捕令直接抓人。他甚至搬出了《美国反种族灭绝法》和《罗马规约》,宣称地方政府完全有权这么做。

听起来这候选人简直就是公敌了,对吧?可怪就怪在这儿,选举前的民调数据一出来,所有人都傻眼了。数据显示,犹太群体对马姆达尼的支持率高得令人震惊。

一个被右翼媒体贴上反犹标签的人,究竟是怎么在犹太社区拿到这么高的支持率的?

这番话捅了马蜂窝。最致命的指控反犹立刻被锻造出来,并迅速升级。共和党众议员斯特凡尼克直接给他贴上“呼吁屠杀犹太人的极端圣战分子”的标签,这种形容简直是在宣告他是全民公敌。

犹太保卫联盟迅速组织了约两千人走上街头,他们高举“停止抹黑以色列”的标语,声势浩大。正统派的领袖,摩西·斯特恩拉比,更是忧心忡忡地警告,马姆达尼的言论正在纽约激化危险的反犹情绪。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马姆达尼的政治生涯要被“反犹”标签终结时,剧情却走向了反面。辩论结束后,他的民调支持率不降反升,飙到了32%,居然领先了身为犹太裔的对手科恩整整11个百分点。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本应“同仇敌忾”的犹太社区,内部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一场犹太社团领袖的闭门会议,因为严重的分歧,最后连一份联合声明都发不出来。

为什么这张“反犹”牌失灵了?答案在年轻人身上。一份针对35岁以下犹太选民的调查显示,高达62%的人认为以色列的政策不公平,甚至有43%的人支持暂停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一个名为“若不是现在,何时?”的进步派犹太组织就很典型。他们虽然不赞成“种族灭绝”这个词,但完全理解人们对加沙人道危机的关切。他们最反感的,是那种“你要么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要么你就是反犹分子”的二元对立逻辑。而另一家组织“犹太和平之声”,更是直接站出来公开力挺马姆达尼。

眼看“反犹”标签效果有限,马姆达尼的对手,前州长安德鲁·库莫,开始玩起了更阴损的招数攻击从言语转向了视觉符号和文化偏见,试图把马姆达尼塑造成一个“非我族类”的危险分子。

库莫在一次采访中,刻意将马姆达尼的穆斯林身份,与“9·11”恐怖袭击后的危机应对能力联系起来,那种“他行吗?”的暗示,不言自明。库莫的团队后来辩解说,这番话是针对一个曾发表不当言论的主播,可马姆达尼本人早就谴责过那个主播了。

如果说这还只是影射,那么一段被泄露的AI视频草稿,则彻底撕下了伪装。视频里,马姆达尼用手抓饭的镜头被恶意特写,仿佛这是一种落后文化的象征。更恶毒的是,画面随后切换到戴着巴勒斯坦头巾的黑人青年在街头偷窃的场景。文化习惯、民族服饰与犯罪行为,就这么被赤裸裸地缝合在了一起。

支持库莫的组织,甚至用Photoshop把马姆达尼照片上的胡须P得更浓密、更杂乱,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一个符合刻板印象的“极端分子”形象。这种手法绕开了所有理性辩论,直奔选民最原始的恐惧和厌恶感而去。

这些操作实在是太出格了。就连前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都看不下去,公开批评库莫团队的行为“没有资格”领导这座城市。现任州长霍楚也发文,谴责库莫阵营的“下流行为”,并转而支持马姆达尼。这说明,这种赤裸裸的文化攻击,已经触碰了政治的底线。

马姆达尼的民调数据清晰地画出了他的支持者画像:58%的18至35岁年轻人,45%的拉丁裔选民,以及41%的非裔选民。一个绕开传统白人与犹太社区政治轴心的新兴选民联盟,正以他为中心迅速成型。

与此同时,旧的政治联盟则上演着一幕幕魔幻现实主义。现任市长亚当斯,这位曾经痛骂库莫是“骗子”的政客,如今却戏剧性地转变为库莫站台。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是为自己未来的政治生涯铺路,典型的机会主义。

面对四面八方的围攻,马姆达尼本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术”。他既有耶鲁大学国际法专业毕业生的严谨,也有街头政治家的灵活。他没有让对手把自己钉死在“极端”的十字架上。

他在法律框架内异常坚定。他反复引用美国国内法和国际公约来支撑自己“逮捕内塔尼亚胡”的激进立场,让这种表态看起来不只是情绪宣泄,而是一种有法理依据的政治主张。

他在言辞表达上又相当圆滑。他曾在6月的辩论中明确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对于“全球化起义”这类容易引发争议的口号,他选择保持距离,转而强调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这种策略,既保住了核心立场,又成功规避了不必要的麻烦。

更聪明的是,他还在主动向中间派和那些心存疑虑的群体释放善意。他公开承认纽约确实存在“反犹主义危机”,并呼吁加强打击一切仇恨犯罪。这让他看起来不只是个激进派的代言人,而是一个试图包容所有社群的未来市长。

结语

11月4日的选举日越来越近,这场选战已经清晰地表明,在纽约这座“大熔炉”里,传统的政治玩法正在失效。那种试图用一个简单标签就動員或孤立某个群体的战术,在面对价值观更多元、信息渠道更分散的年轻一代和少数族裔联盟时,显得力不从心。

佐兰·马姆达尼的案例,它考验的不仅是候选人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心理韧性,更是在预演一个日益撕裂的美国社会里,关于身份、正义和话语权的争夺将如何展开。这场选举最终谁会胜出,不仅将决定纽约的走向,更可能成为观察全美身份政治演变的一个关键样本。

来源:影史奇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