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湖检·项目领航 | 在碧水蓝天中成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4:37 1

摘要:为推动年轻干部积极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检察”建设,加快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近年来,市检察院深入推进年轻干部“项目首席负责制”,聚焦检察热点难点,采取个人领衔、团队攻坚等形式,组织年轻干部在项目领办中挑重担、勇争先。今年,全市检察机关年轻干部共领办项目86个。

为推动年轻干部积极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检察”建设,加快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近年来,市检察院深入推进年轻干部“项目首席负责制”,聚焦检察热点难点,采取个人领衔、团队攻坚等形式,组织年轻干部在项目领办中挑重担、勇争先。今年,全市检察机关年轻干部共领办项目86个。“湖州检察发布”公众号推出“美丽湖检·项目领航”栏目,对两级检察院部分重点项目进行系列展播,全面展示年轻干部在“项目首席负责制”中的实干成效和青春风采。

9 水生态修复基地项目领办成长感悟

项目承办人:南太湖新区检察院 方鸿飞

作为南太湖水生态修复基地项目的领办人,这段从蓝图到现实的历程,是我检察生涯中一次深刻的淬炼与蜕变。我始终以“守护一方碧水”的检察担当为己任,将司法办案的“末端惩治”与生态治理的“前端保护”深度融合,在挑战与突破中,实现从一名普通检察人员到生态治理项目“协调员”与“驱动者”的角色升华。

认知之变

——从“个案惩治”到“系统治理”的

理念跃迁

七年刑检工作经验,让我习惯将重心放在办好每一个刑事案件,追求违法者得到依法惩处。但在办理生态环资类案件时即便当事人被定罪量刑,环境损害却依然存在,这种“惩处与修复”之间的断层,常令我感到无力与遗憾。恰巧南太湖以水为核心,通湖水系发达,又地处苕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做好水生态保护成为我们生态检察的重中之重。设立水生态修复基地的构想,由此而生,它将抽象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实体化、具体化,是实现“恢复性司法”理念、推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关键一步,我的工作理念也从“治已病”的个案办理,向“治未病”的生态治理迈出了坚实一步。

能力之跃

——在“府检联动”与“借智借力”中

淬炼新时代检察本领

项目的推进,对我的综合素能而言无疑是一场考验。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凝聚保护合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极促成与新区社会发展局的协作,在帮带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多次主动上门沟通,找准双方在流域治理中的职能交叉点,以“司法监督定边界、行政监管抓落实”的思路促成《水生态修复与技术协作框架协议》签订,这让我意识到,公益诉讼的核心是“双赢多赢共赢”,高超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开展法律工作的必备技能。行政协作有了着落,技术层面又该如何解决呢?为此我们主动对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邀请他们加入框架协议签订,依托我院生态检察办公室组建“检察官+科学家”联合办案组,并特聘资深研究员为“益心为公”专家志愿者,引入前沿科技手段助力调查取证。凭借这种“借智借力”模式,我们成功办理2起河道非法排污和外来物种入侵案件。

成效之实

——在“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中

彰显检察担当

项目的生命力在于实效,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机制落地生根。2025年8月15日南太湖水生态修复基地正式成立,在成立当天我们对前期办理的一批非法捕捞案件集中科学增殖放流,进行替代性修复,1.6万尾鳙鱼鱼苗被放流至苕溪流域,为苕溪流域水生态保护作出贡献。放流现场我们通过案例展示以“看得见”的方式解读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邀请水产研究所专家普及水生态保护知识。可以说,今后这个基地将会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并聚焦南太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起集“修复、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示范平台。

感悟与展望

守护一泓碧水,就是守护民生福祉。未来,我将继续以“求极致”的精神,将这份感悟转化为持续深耕的动力,努力将水生态修复基地打造成为南太湖生态保护的靓丽名片,为绘就“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图景贡献检察力量。

期数 | 2803

制作 | 湖小检融媒体中心

来源:湖州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