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背后的“冷”思考丨ESG与CSR的发展逻辑、相互关联及主要区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4:33 1

摘要:在当代商业语境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切,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和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在当代商业语境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切,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和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这两个英文缩略语变得脍炙人口,已然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当前许多人看来,由CSR到ESG是一种“升级”“进阶”,即ESG是CSR发展的高级形态,ESG同CSR的关系是一种“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并没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全貌,要么是误解,要么是臆想。由此可见,从学理上和实践上,通过哲学思辨弄清弄通ESG同CSR的发展逻辑、相互关联以及主要区别,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历史演进:CSR是“源”,ESG是“流”

“源”与“流”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源”通常被用来指代事物的起源或开端,它代表了事物最初的形态或状态,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流”则指的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是“源”的延伸和扩散。“源”与“流”的关系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没有“源”就没有“流”,而“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丰富了“源”的内涵。这种关系强调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提醒我们在面对事物时,既要关注其起源和本质,也要重视其发展和变化。

CSR的理念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恶劣的工作条件、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并主动采取措施来改善工人的待遇和社会环境。1953年,霍华德·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企业除追求利润外还应承担的社会义务。这一早期阶段的CSR实践往往是零散的、自发的,更多地基于企业领导者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此后数十年间,CSR理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逐渐从单纯的慈善行为和公益活动,发展成为一种更具战略性和系统性的企业管理理念。

CSR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对利益相关方负责,包括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以及环境等。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财务绩效,还取决于其在社会和环境领域的表现。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道德和伦理的呼吁,倡导企业自愿、主动地关注其行为对如员工、社区、环境等多元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ESG的兴起则源于21世纪初的投资领域,是在CSR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于2004年发布的《在乎者赢》(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ESG这一术语。它诞生于投资者识别非财务风险与机遇的需求,旨在通过一套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体系,评估企业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维度上的表现及其对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2006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发布,进一步推动了ESG在全球投资界的主流化。

ESG框架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纳入企业的评估和决策体系,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更全面、更具可衡量性的指标来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期价值。与CSR相比,ESG更加注重数据和量化指标,强调将可持续发展因素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战略决策。ESG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企业在解决这些全球性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对长期价值的追求,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ESG因素对财务绩效的潜在影响。

由此可见,从历史演进的脉络看,CSR是ESG的思想之“源”,为ESG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SR的实践经验和理念为ESG框架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同时,ESG的出现也为CSR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工具和方法。ESG并非对CSR的否定或替代,而是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加剧、资本市场需求变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流”变。CSR宽泛的道德理念为ESG提供了价值内核和关注范畴,而ESG则将这些理念转化为一套更契合资本市场逻辑的、结构化的评估工具和语言体系。没有CSR数十年的理念铺垫和实践探索,ESG的骤然兴起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CSR作为企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它孕育了ESG这一不断壮大的洪流。而ESG是CSR思想长河在当代汇聚而成的一条更具声势的“流”,它承继了源头活水,却以新的形态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功能分析:CSR是“体”,ESG是“用”

“体”与“用”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所谓“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实体,是根本的、第一性的;而所谓“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是指事物的功能、作用或效果,是从生的、第二性的。

其实,从当代企业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上来分析,CSR同ESG的关系就是“体”与“用”的关系,CSR是“体”,ESG是“用”。CSR犹如坚实的“体”,奠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架构;而ESG则作为灵活多变的“用”,将这种社会责任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策略和评估工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

CSR是“体”,意指它是企业责任的根本“体”系和哲学基础。它回答的是“企业为何要承担责任”以及“应对谁负责”的本体性问题。CSR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责任感,其核心在于企业价值观的重塑和商业伦理的构建。它要求企业将社会和环境关切深度融入其身份认同(Identity)和核心战略,成为一种企业存在的“方式”(Way of Being)。CSR的管理往往是融入式的、整体性的,其成效虽难以精确计量,但影响深远,关乎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和长期声誉。

CSR作为“体”,代表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本质和内在价值体系。它涵盖了企业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广泛责任,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循道德规范,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不仅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更要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福祉。这种责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CSR体现在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中,引导着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决策。CSR的“体”性体现在其全面性和基础性上。它要求企业从多个维度审视自身的行为和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员工权益保护、消费者满意度提升、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社区发展支持以及环境保护等。通过建立完善的CSR体系,企业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ESG则是“用”,即它是践行和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用”具和方法论。它主要回答“责任如何践行”以及“绩效如何评估”的操作性问题。ESG通过将抽象的社会责任理念分解为E、S、G三个维度下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如碳排放、员工多样性、董事会结构),使其变得可测量、可报告、可比较。它极大地增强了企业非财务表现的透明度,为外部投资者、评级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ESG管理因而更偏向于数据驱动、合规导向和风险管理,其价值在于将CSR的“体”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行动。

ESG作为“用”,其从更具操作性和量化的角度,对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和衡量。它将抽象的社会责任概念分解为可监测、可比较的指标,使企业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例如,在环境方面,企业可以通过ESG评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等,从而制定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的策略,降低因环境法规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在社会方面,关注员工福利、劳动条件和多样性等ESG指标,有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人才流失和劳动纠纷的风险。

此外,ESG还推动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ESG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透明度、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保障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ESG的“用”性突出表现在其对投资决策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投资考量,这促使企业更加重视ESG表现,以吸引资本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ESG也为企业提供了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的语言和框架,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展示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事实上,“体”与“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方面,若无CSR之“体”,ESG之“用”将沦为缺乏灵魂的数据游戏和“漂绿”(Greenwashing)工具。企业可能只为获得更高的ESG评级而进行指标优化,却未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化于战略和运营,导致“说”与“做”的割裂。另一方面,若无ESG之“用”,CSR之“体”则容易流于空洞的口号和华而不实的公益项目,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抓手,难以向外界证明其真实价值与影响。唯有“体”“用”结合,以CSR奠定价值基石,以ESG提供实践路径,企业方能行稳致远。在未来的商业发展中,企业应充分认识到CSR和ESG的相辅相成关系,以“体”为本,以“用”为导,不断提升自身在社会责任领域的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特色:CSR是“道”,ESG是“器”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又一重要范畴。“道”是一个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它代表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器”则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概念,指的是有形之物,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和人造的各种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深邃而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的深入探索。一方面,“道”是“器”的根源和本质,它决定了“器”的性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器”又是“道”的载体和表现,通过“器”人们可以认识和领悟“道”的真谛。

从实践特色的角度深入剖析,CSR宛如深邃的“道”,指引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而ESG则恰似实用的“器”,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在实践中,CSR的“道”与ESG的“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CSR的理念为ESG实践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方向,使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外在的要求,更是出于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和使命感。而ESG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则为CSR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确保企业能够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

CSR是“道”,代表企业经营的哲学与“方向”。它蕴含着对企业目的(Purpose)的深刻反思:企业存在的意义绝非仅为股东创造利润,更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此“道”引领企业超越短期财务回报,追求长期、综合的价值创造(Creating Shared Value)。它要求企业家具备长远眼光和深厚的社会情怀,在企业文化中培育责任与担当的基因。践行CSR之“道”,意味着企业要做出真正利他的、有时甚至牺牲短期利益的艰难抉择,其回报是赢得社会的广泛信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许可证。

CSR作为“道”,蕴含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根本认知和高远追求。它代表着一种超越单纯经济利益的理念,强调企业在社会生态中的角色和使命。这种“道”的层面,使企业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财富,更是为了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CSR的“道”体现在企业对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目标的关注和承诺上。从本质上讲,CSR之“道”促使企业思考其经营活动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它引导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道德伦理、社会福祉和长远利益,而非仅仅局限于短期的财务回报。这种理念的内化,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企业主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从而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ESG则是“器”,是实现“道”的“兵器”和“工具”。它将宏大的“道”转化为清晰的路线图、量度尺和工具箱。ESG评级为企业提供了对标分析的基准,ESG信息披露框架(如GRI、SASB、TCFD)指导企业如何系统性地管理和报告其影响,ESG投资则引导资本流向那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形成强大的市场激励。此“器”极为锋利有效,能帮助企业精准识别风险、发现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将崇高的理念落到实处。

ESG作为“器”,其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和规范性。它为企业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语言和评估体系,使企业能够与投资者、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ESG的数据驱动特性也有助于企业进行自我评估和比较分析,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显然,仅有“道”的指引还不够,还需要“器”的辅助来实现具体的实践。ESG正是这样一种实用的“器”,它将CSR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和框架。通过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的详细评估,ESG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方向和改进重点。

然而,必须高度警惕的是,“器”盛而“道”衰的异化风险。当前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如ESG评级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企业疲于应付各方问卷而忽视实质性议题等,皆源于对“器”的过度追捧而忘却了“道”的本真。真正的卓越企业,应是以CSR之“道”为北极星,以ESG之“器”为航船,二者协同,方能穿越市场的惊涛骇浪,抵达可持续发展的彼岸;若迷失方向,再精美的工具也将徒劳无功。

综上所述,从CSR到ESG的演进,是一场从理念启蒙到工具创新、从道德倡导到市场治理的深刻变革。CSR作为“源”“体”“道”,奠定了企业责任的价值根基和哲学方向;ESG作为“流”“用”“器”,则提供了实践框架和评估工具,推动了理念的规模化与主流化。面对当下的ESG投资热潮,我们的“冷”思考在于:既要充分认可ESG带来的量化、结构化变革的巨大进步意义,更要时刻不忘其背后的CSR本源与初心。企业不应被ESG评级牵着鼻子走,而应回归CSR的本体性思考,将可持续发展真正内化为企业的“灵魂”与“战略”,再娴熟运用ESG这一“利器”予以践行和证明。唯有如此,企业方能避免陷入新的形式主义“泥潭”,真正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贡献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这或许才是这场从CSR到ESG演进所应抵达的最终彼岸。

文|徐耀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特约研究员

编辑丨杜娟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