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从紫禁城到博物院:百年故宫见证复兴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4:20 1

摘要: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隆重启幕。展览以“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单元为主线,通过二百余件珍贵文物文献,系统梳理了故宫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积淀。这不仅是一场文物荟萃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民族精

据人民网报道,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隆重启幕。展览以“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单元为主线,通过二百余件珍贵文物文献,系统梳理了故宫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积淀。这不仅是一场文物荟萃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深刻洗礼,一场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示,在守护与创新的双重变奏中,见证中华文明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

百年故宫,见证的是一部从皇家禁苑到人民殿堂的转型史。自1925年紫禁城转变为全民共有的博物院起,它便承载起文明传承的使命。青铜器上的庄严纹饰,唐宋书画中的流动气韵,明清瓷器上的华彩世界……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文明信使。故宫承载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正是这份对文明根脉的敬畏,铸就了一代代故宫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无论是战火中南迁文物的万里跋涉,还是今日科技赋能下的精心修复,背后都是对“文明不灭、文脉不断”的坚定信仰。

百年故宫,书写的是一部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焕新的发展史。“让文物活起来”,在故宫不是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生动实践。从文脉溯源到传承坚守,再到气象开拓,故宫始终在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当《千里江山图》在数字技术中“复活”,当传统美学通过文创产品走入日常生活,当教育项目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座古老的建筑群正以前所未有的青春姿态融入现代图景。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是故宫一切创新的根本宗旨。文化遗产不应封存于高阁,而应成为全民共享、滋养心灵的精神源泉。无论是实体展陈的匠心布局,还是线上平台的全球传播;无论是修复技艺的代代相传,还是创意团队的活力迸发,故宫始终在守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中华文明的瑰宝跨越时空,熠熠生辉。

站在百年新起点,故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座博物院的范畴。它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库”,保存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尊严;它是涵养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赋予我们回望历史、走向未来的力量;它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会客厅”,让各国人民透过这扇窗,读懂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包容。将故宫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这是对全体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个中国人的深切召唤: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传承中华文明,就是参与书写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从紫禁城到博物院,百年沧桑改变了它的职能,却从未削弱其承载的文化温度。当我们驻足于一件件穿越时空的文物前,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一座博物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历史,都是支撑我们坚定前行的精神基石。让我们以故宫百年为新的起点,以守护为根基,以创新为羽翼,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世界透过这扇窗,真正读懂一个底蕴深厚、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路小舟)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