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九十八岁归隐苏州:曾与杨振宁闹别与妻子28年后共葬圆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20:08 1

摘要:由于“谁的名字排在前面”,他和曾经的铁哥们杨振宁,从并肩奋斗到三十年后变得生疏;而在另一个方面,苏州的姑娘秦惠䇹一句“家里的事交给我”,却让他把半个世纪的温情都写进了5216份“爱情基金”。

要是31岁就获了诺贝尔物理奖,是不是意味着你的人生已经算完美了?

别急着点头——李政道用自己经历提醒我们:站到最高点,之后也可能面对最难忍的撕裂感。

由于“谁的名字排在前面”,他和曾经的铁哥们杨振宁,从并肩奋斗到三十年后变得生疏;而在另一个方面,苏州的姑娘秦惠䇹一句“家里的事交给我”,却让他把半个世纪的温情都写进了5216份“爱情基金”。

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个“十三糊涂”少年,怎么一路走来一路开挂,还在名利和情义的十字路口,硬是坚持走出了自己那条倔犟的路。

李政道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小时候正值战乱时期。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李政道学习特别努力,这让物理界的泰山北斗吴大猷对他格外看重,决定把他收为徒弟。

也正是因此,李政道和后来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有了第一次见面。

那会儿,杨振宁已经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当老师,他的论文曾被吴大猷指导过,而李政道也是吴大猷特别看重的学生,这层师门关系迅速拉近了两人的关系。

李政道心里把杨振宁当成兄长一样的靠得住,對他豐富的學問一直都充滿敬意。

1945年,杨振宁順利通過留美公費生的考核,馬上就要出國去深造啦。

虽然两人一起相处的时间就那几个月,但这段从联大开始的交集,却为以后成为物理界大奖人物的他们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久以后,李政道经过吴大猷推荐,也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那么巧的事,他们竟然都在同一所学校。

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李政道提出了“李模型”,为量子色动力学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他还和瑙恩伯格合作,推出了KLN定理,解决了与零质量粒子有关的发散难题。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力提出的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完全推翻了物理圈对自然界对称性的传统看法。

第二年,吴健雄的团队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假设,也就此,两位科学家一起摘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华人。

他们的这个发现,不只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对称性的理解,还拉开了粒子物理学新纪元的大门。

当时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事业搞得风风火火,但其实奖项的光环背后,那些隐隐约约的裂痕早就悄悄埋下了。

早在1951年,两人合作写的统计力学论文因为署名排序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杨振宁觉得自己年长,所以希望排在前面。尽管他们的合作成果引起了很大关注,还赢得了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的高度评价,可是这署名上的争执已经在心里埋下了隔阂,再也难以消除。

不久以后,当哥伦比亚大学向李政道伸出橄榄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既是想摆脱合作带来的尴尬局面,也是为了在更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领诺贝尔奖的时候,杨振宁又提出按照年龄来排序颁奖,这一下子让分歧变得更明显了。

1962年《纽约客》那篇文章校样出事,成了搞僵的导火索,杨振宁坚持所有提到他们两人的地方都改成“杨和李”,还要加注解释,这让李政道彻底失望了。

这场拖了半个世纪的恩怨,奥本海默感慨为“物理学界的遗憾”,李政道则坦言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在学术圈里,那些名利的争夺,和他家庭生活的温暖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49年在芝加哥车站,李政道遇到了秦惠䇹,一眼就喜欢上了她。

没过多久,两人就步入了婚姻,婚后,秦惠䇹变成了李政道最靠谱的后盾。

婚没多久,李政道所在的学校就要大家签个“忠诚宣誓”,说自己没有共产主义的想法。

李政道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申请助理教授职位时,因为拒绝签那份“忠诚宣誓”,结果学校把他给刷下来了,没让他当上教职。

这会儿,秦惠纫果断放弃了硕士课程,选择支持丈夫去接受费米的邀约,奔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专心搞研究。在普林斯顿待了十年,她不仅打理家务、抚养两个儿子,还可以说李政道的成就离不开她的支持。

1996年妻子去世之后,他一个人住了整整28年,每到秦惠纫的诞辰,他都会带着妻子的“竹君文心”画作,还会成立“䇹政基金”来帮助学生们,还和他们保持交流。

晚年的李政道开始逐步把注意力转向故乡,1979年启动的CUSPEA项目中,他不仅搭建了中美两国在物理教育方面的交流平台,还亲自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仔细审查每一份申请资料。

在面试过程中,李政道故意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走出课本的束缚。有一位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学生回忆说,当年李政道曾握着他的手,温和地说:“别怕提出‘愚蠢的问题’,科学的进步常常就是从质疑开始的。”

80年代,为了推进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立项工作,李政道多次往返中美十几次,一方面协调国际顶尖物理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忙于在国内各个部门之间奔走。

他多次强调,“高能物理是基础科学的前沿,中国不能落后”,最终推动设备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使中国在这一领域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

这位在苏州长大的游子一直惦记着家乡,到了2024年,97岁的李政道走完了他那段传奇人生,按着遗愿,与妻子一块儿安葬。

他们墓碑上没有什么耀眼的头衔,只有“李政道秦惠䇹”这两个名字邻在一块儿,还刻着一句出自《诗经》的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评价他“播撒科学火种”,其实也就是说,他这一辈子最珍贵的成就,就是把科学的种子散播给了更多的人。

李政道,从那个埋头苦读、专注做题的小男孩,到跻身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巨擘,最终又回到太湖畔,与妻子合葬,走完了人生的轨迹。

他的人生路上,既有耀眼的成就,也难免会遇到和朋友闹僵的遗憾,就像他在研究的物理理论中“对称”和“不完美”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和朋友之间的学术争论,说不定过了多少年也没人会记得了,但他留下的那份精神财富,却会一直流传下去,永远不灭!

来源:肉鸽岛PmJK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