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郑智化,就等于“不善良”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4:32 1

摘要:郑智化批判深圳机场事件的舆论一再发酵,已经有越来越多人用“文明和人性的照妖镜”来形容这件事,并以此来“鉴定”一个人的良善程度。

郑智化批判深圳机场事件的舆论一再发酵,已经有越来越多人用“文明和人性的照妖镜”来形容这件事,并以此来“鉴定”一个人的良善程度。

那么,批判郑智化,就等于“不善良”么?

郑智化事件的传播轨迹,并不令人陌生:

最初,是迅速集中的同情与愤慨——一个残障者遭遇冷漠,点燃了社交媒体上的怒火。

此后深圳机场公布视频,画面显示郑智化并非“孤立无援”,舆论迅速反转,相当一部分人由同情变为质疑,甚至是批判。

再然后,又相当一部分人站出来,批判“批判/网暴受害弱势群体”,甚至将“郑智化机场事件”上升为检验人性良善与否的照妖镜、试金石。

而更理性的声音,则是拨开吵闹声,指出郑智化为残障群体发声的公共价值。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我最很想聊聊那些由同情郑智化转向批判他的人——他们,真如另一些声音所说的那样,“不善良”吗?

我个人倒是更愿意从“好的方面”去理解这种心理反应。

首先,当他们在事件第一阶段去同情郑智化时,这其实已经说明了他们的道德立场与选择,同情关怀弱者,谴责强势方。

那么,为什么当他们在看了深圳机场发布的视频后,会变得如此愤怒?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郑智化的言辞就算不是“撒谎”,也是对重要关键事实的“夸大”。他指控深圳机场“没人性”,一个核心依据是工作人员很冷漠,以至于他“连滚带爬”地进了机舱。但深圳机场放出来的视频却显示,他是在四个工作人员协助下进入机舱的。那么,由此可见,深圳机场残障设施不到位的确属实,但“没人性”的指控,就有待商榷。

而互联网的习惯,素来喜欢将之处理为“反转”。从平台、热搜榜到网民,都是。

于是,郑智化就从“受害者”变成了“操弄舆论者”。

当一部分人觉得自己之前“冤枉”了“被告”深圳机场,令其“不当受过”之后,这部分人于是产生了一种纠错和补偿心理,转而去指责“原告”郑智化。他们需要通过“谴责”来维护他们所认为的网络秩序,代表他们所认为的网络公平与正义。

出语恶劣的人,当然是网暴。这个无从辩解了,我从来不为网暴者辩护,无论他们的理由听起来有多“高尚”。但我也确实见到很多理性克制的表达,他们就是认为郑智化的表达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也滥用了自己的公共影响力,过度指责了深圳机场。

那这样的一些人,算“不善良”么?

我觉得,我们的互联网还是太喜欢做非黑即白的判断了。

一个公共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视角,这很正常。所以公共沟通才有必要性。大家互相补足视角与观点。

比如,我就欣赏有观点认为:郑智化的表达确实带有强烈的情绪,但那是他作为身体残障人士在当时情境下的真实感受。所以可以被理解。

但是否有必要再去激烈批判那些“批判郑智化”的人,甚至定性为,他们不善良、他们冷漠?我认为这可能也陷入了一种当事人自己都可能没意识到的“道德优越感”。

在我看来,那些撤回共情的人,也不过就是一群在互联网的混乱信息中寻求某种“秩序”的普通人。公众在多次被反转事件“伤过”之后,也会有PTSD反应。他们一边渴望真实,渴望发出正义之声,另一边又害怕反转,怕自己之前的发声“错了”。于是他们的态度会很容易就转向。这是一种应激反应。

社交媒体让每一次事件都成为情绪与立场表达的“舞台”。点赞、转发、评论,不仅是舆论市场上的意见表达,更是一种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展现。

每一个点赞、每一个发言,背后都是有意义指向的。

你觉得,那些批判郑智化的人是想要在社交平台上传递“我不善良”的信号?

正常的社会人,恐怕都不会如此。

正常的社会人,会希望他人更多看到自己的良善与正义感。他们的自我认同,也来自于他们相信自己的道德感。否则岂不会认知失调?

所以,我更愿意理解为:只是他们对这场事件中的正义和公平,理解有所不同而已。

最后,我想说:在这场所谓的“反转”事件中,其实大家并不一定非要重新选择立场——我们都太过于依赖“立场”去做非黑即白的表态了,好像一出戏里,必须有正派和反派角色。可现实人间不是“样板戏”,哪有那么多的“好人”“坏人”。理解灰度,接受灰度。对郑智化,也对自己。

郑智化的表达是有主观性,但这并不能抹去他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无障碍出行依然不够便利,公共服务仍存在盲区。

他个人的用词,也许激烈,却让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重新进入公共讨论的视野。单就这一点,就功德无量啊~如果想到这一点,也许有些人就不必急于去批判他。

毕竟,大家发声,为的不都是一个更好更和谐的社会么?在反转的时代,真正的善良,也需是在混乱中仍然选择理解和包容。共勉。

谢谢阅读。也欢迎文末留言交流你的观点。

来源:非非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