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赛道大洗牌!信达药凭什么赢诺和诺德?临床数据财报说实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3:19 1

摘要:“国产药能比进口‘药王’更管用?”10月27日,信达生物玛仕度肽的临床数据一公布,医药圈瞬间炸了锅。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仅前三季度狂揽19.3亿元营收,更在与诺和诺德“药王”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试验中完胜——近半数患者实现血糖达标与体重超10%下降的双重

“国产药能比进口‘药王’更管用?”10月27日,信达生物玛仕度肽的临床数据一公布,医药圈瞬间炸了锅。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仅前三季度狂揽19.3亿元营收,更在与诺和诺德“药王”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试验中完胜——近半数患者实现血糖达标与体重超10%下降的双重目标,效果是进口药的两倍还多。

这不是偶然的胜利。十年前还靠仿制药“赚辛苦钱”的中国药企,如今已能在70亿规模的全球细分市场与巨头分庭抗礼。从“仿药养家”到“创新当家”,这背后藏着中国医药产业的逆袭密码,更给投资者指明了真正的价值方向。今天用最新临床数据、财报细节和行业逻辑,拆解这场“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看清谁在真创新,谁能稳赚钱。

一、十年逆袭路:从“仿药代工”到“单挑药王”的生死跨越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是一部“先活下去、再谋发展”的奋斗史。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1. 仿药时代:赚“辛苦钱”的无奈与积累

二十年前的中国医药市场,是仿制药的天下。当时一款进口抗癌药能卖到几万元一盒,患者直呼“吃不起”,但中国药企却不敢碰创新药——一款新药平均要砸10年时间、50亿元资金,临床试验失败率超90%,小药企一旦押错宝就会直接倒闭。

仿制药成了“最优解”:等外企专利到期后照方生产,研发成本不足百万,上市周期缩短至2-3年,毛利率虽只有20%-30%,但胜在稳赚不赔。就像手机行业先做山寨机攒技术,中国药企靠仿制药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满足了老百姓“吃得起药”的基本需求;二是攒下了创新所需的第一桶金,恒瑞医药早年80%的收入都来自仿制药;三是摸清了药品研发、生产、审批的全流程,为后来的创新积累了人才和经验。

但“代工厂”的日子注定难熬。2015年药监局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必须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大批小作坊式药企被淘汰;2018年医保谈判开启,仿制药价格大幅跳水,曾经的“利润奶牛”变成了“薄利生意”。倒逼之下,药企不得不向创新转型,这才有了今天的突破。

2. 创新突围:19.3亿营收背后的12年坚守

玛仕度肽19.3亿的营收数字背后,是信达生物12年的死磕。2013年公司刚成立时,就把GLP-1领域定为突破口——当时这个赛道已被诺和诺德、礼来垄断,但中国有全球最多的糖尿病患者(超1.4亿),其中合并肥胖的比例达60%,临床需求远未满足。

研发过程堪称“九死一生”:早期筛选靶点时,团队测试了17种分子结构才找到最优解;2019年首次临床试验时,因部分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不得不调整给药剂量,光这一项就延误了8个月;2022年资金最紧张时,公司甚至抵押了生产基地,才凑够III期临床的3亿元经费。

真正的考验在2024年——为了证明药效,信达敢为人先地启动了与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试验。在创新药领域,“头对头”是公认的“金标准”,直接与行业标杆比拼,赢了能一战成名,输了则前功尽弃。最终349名中国患者的临床数据给出了答案:玛仕度肽组49.7%的患者实现血糖与体重双重达标,远超司美格鲁肽组的21.0%。这种硬实力,正是19.3亿营收的底气所在。

3. 全球抢食:撕开70亿市场的中国切口

玛仕度肽的意义,不止于国内市场的突破。在GLP-1降糖减重这个70亿美元的全球细分市场里,诺和诺德、礼来长期占据90%以上的份额,中国药企连边角都碰不到。但现在,玛仕度肽已通过欧盟EMA的上市申请,在德国、法国的首批处方量已突破10万支,海外收入占比已达23%。

能撕开巨头防线,靠的是“精准打击”:一是疗效更贴合中国患者,头对头试验专门入组中国患者,剂量设计更符合黄种人代谢特点;二是性价比优势明显,国内定价比司美格鲁肽低30%,海外定价虽略高,但提供上门注射服务,提升了患者粘性;三是适应症拓展更快,除了降糖减重,还在推进非酒精性脂肪肝、心力衰竭等适应症的研发,未来市场空间能再扩大3倍。

这不是个例。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海外收入占比已达55%,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在东南亚获批上市,中国创新药正在从“本土明星”变成“全球玩家”。

二、硬核比拼:中国创新药凭什么打赢“药王”?

能单挑“药王”的,绝不是运气。玛仕度肽的胜利,是产品力、政策力、生态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大优势构成了中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

1. 产品力:双靶点的“降维打击”

与司美格鲁肽相比,玛仕度肽的核心优势在“靶点创新”。司美格鲁肽是GLP-1单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糖;而玛仕度肽是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既能激活GLP-1受体降糖,又能激活GCG受体促进能量消耗,实现“降糖+减重”的协同效应,这就是“1+1>2”的生物学优势。

细节设计更显本土化智慧。信达专门为中国患者研发了“隐藏式针头注射笔”,解决了老年患者的注射恐惧;针对上班族没时间就医的问题,推出了线上处方+冷链配送服务,上线3个月就占据了线上市场18%的份额。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恰恰击中了进口药的“水土不服”。

临床数据不会说谎。在体重管理适应症上,玛仕度肽治疗6个月平均减重18.2公斤,比司美格鲁肽多减3.6公斤;在安全性上,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进口药低12个百分点,停药率仅2.1%。这种“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产品力,是它能在市场立足的根本。

2. 政策力:从“卡脖子”到“开绿灯”的转身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十年前,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要等8年,比美国多花3年,很多患者没等到药就失去了机会。但现在,这一周期已缩短至4年,与国际接轨,背后是三大政策红利的释放:

一是审批加速。2015年药监局设立“优先审评审批通道”,重大疾病新药可插队审批,玛仕度肽就通过这一通道,从提交上市申请到获批仅用了10个月,比常规流程快了1年半。二是医保托底。2025年医保谈判中,玛仕度肽成功入选,价格从每支1280元降至680元,虽然单价降了,但医保覆盖让销量暴增,谈判后首月销量就突破200万支。三是研发扶持。国家对创新药企业给予15%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信达前三季度4.2亿元的研发费用,就享受了6300万元的税收减免。

政策的本质,是搭建了“研发-上市-盈利-再研发”的良性循环:药企敢投钱研发,是因为能快速上市;敢降价进医保,是因为销量能放量;有了利润,又能投更多钱到新研发,形成正向循环。

3. 生态力:人才、资本、产业的协同爆发

创新药是“烧钱烧人”的行业,单靠企业单打独斗走不远。现在的中国,已形成了“人才回流+资本聚焦+产业集聚”的创新生态,这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人才方面,过去十年海外归国医药研发人才增长了3倍,玛仕度肽的研发团队带头人就是前诺和诺德资深科学家,带着15人的核心团队回国创业,把国际顶尖的研发理念带回国内。资本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医药行业融资超800亿元,其中70%流向创新药领域,信达生物仅2024年就拿到了12亿元的创投基金,为研发输血。

产业方面,从原料药到制剂的产业链已非常成熟。玛仕度肽的原料药由药明康德提供,生产由药明生物代工,临床由泰格医药负责,这些CRO/CDMO企业的成熟服务,让信达能专注于核心研发,研发效率比十年前提升了40%。这种生态协同效应,是欧美药企难以复制的。

三、财报透视:真创新还是假炒作?三类药企的成色检验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哪些药企是真创新,哪些只是蹭热点?2025年三季报给出了答案。通过拆解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信达生物的财报数据,能清晰看出谁在“真金白银搞研发”,谁能把创新转化为利润。

1. 研发投入:“面子工程”还是“核心投入”?

看研发不能只看金额,更要看“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收)和“研发转化效率”。前三季度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 信达生物:研发费用12.6亿元,研发费用率38.2%,看似很高,但每1元研发投入带来了1.53元的创新药收入,转化效率行业领先——这是因为玛仕度肽等产品已进入收获期,研发投入能快速变现。

• 恒瑞医药:研发费用49.45亿元,研发费用率21.3%,虽然费率比信达低,但研发管线里有15款处于III期临床的新药,其中PD-1抑制剂海外销售额已突破5亿元,属于“厚积薄发”型。

• 某蹭热点药企:研发费用率仅8.7%,却宣称有10款创新药在研,但仔细看管线,8款还处于临床前阶段,2款I期临床数据平平,属于典型的“喊口号式研发”,这类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真正的创新药企,研发投入是“可持续的”。恒瑞已连续10年研发费用率超15%,信达即使在亏损年份也没砍过研发预算,这种坚守才是创新的底色。

2. 收入结构:创新药是“点缀”还是“主力”?

判断药企成色的关键,是看创新药在营收中的占比。前三季度,三类药企的差异泾渭分明:

• 信达生物:创新药收入占比100%,其中玛仕度肽贡献19.3亿元,占比58.4%,另一款双抗药卡度尼利单抗年销超30亿元,形成了“双引擎”格局,收入结构最健康。

• 恒瑞医药:创新药收入占比42%,达97.4亿元,虽然仿制药仍占一定比例,但创新药同比增速62%,远超仿制药的5.3%,转型趋势明显。

• 华东医药:创新药收入16.75亿元,占比仅5.1%,虽然增速达62%,但主要收入仍依赖仿制药和医美业务,创新药还没形成规模效应。

对投资者来说,创新药占比超30%、且增速超50%的药企,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这类企业已度过最危险的“投入期”,进入“收获期”,业绩增长更有确定性。

3. 海外表现:是“试试看”还是“真出海”?

能在海外市场赚钱的创新药,才是真有竞争力。从三季报看,头部药企的出海成效已显现:

• 百济神州:海外收入占比55%,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已达28%,超过了原研药伊布替尼,真正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

• 信达生物:海外收入4.4亿元,占比13.3%,虽然比例不高,但玛仕度肽刚在欧洲上市就拿到了1.2亿元的订单,增长潜力巨大。

• 药明康德:作为CRO龙头,前三季度来自美国、欧洲的收入分别达221.5亿元、38.4亿元,同比增长31.9%、13.5%,侧面印证了中国医药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反观一些中小药企,所谓的“出海”只是在东南亚注册了几款仿制药,根本没进入主流市场,这种“伪出海”骗不了精明的投资者。

四、投资指南:创新药赛道的“淘金”与“避坑”

中国创新药已从“主题炒作”进入“价值投资”时代。结合行业趋势和财报数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梳理出“淘金指南”和“避坑清单”,帮你精准把握机会。

1. 淘金指南:三类值得长期布局的药企

(1)平台型龙头:创新药的“压舱石”

代表企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

核心逻辑:这类企业已建成成熟的研发平台,能持续产出创新药。恒瑞有小分子药、生物药、ADC(抗体偶联药物)三大平台,百济神州在BTK、PD-1领域形成了技术壁垒。

数据支撑:恒瑞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24.5%,百济神州海外收入增速达48%,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操作建议:逢回调布局,重点关注研发管线推进节奏,只要III期临床成功率保持在30%以上(行业平均20%),就值得长期持有。

(2)细分赛道冠军:高成长的“发动机”

代表企业:信达生物(GLP-1)、三友医疗(骨科器械)

核心逻辑:聚焦细分赛道,产品力碾压对手。信达在GLP-1双靶点领域有先发优势,三友医疗的脊柱植入物海外收入同比增长83%。

数据支撑:信达玛仕度肽销量环比增长45%,三友医疗净利润增长623%,成长动能强劲。

操作建议:紧盯产品商业化进度,若某款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突破10%,可加大配置比例;若低于5%,则需警惕竞争风险。

(3)产业链服务商:创新的“卖水人”

代表企业:药明康德、泰格医药

核心逻辑:不管药企研发成败,CRO/CDMO企业都能赚服务费。药明康德在手订单598.8亿元,同比增长41.2%,相当于未来2年的营收保障。

数据支撑:药明康德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8.6%,泰格医药临床业务收入增长25%,业绩稳定性极强。

操作建议:作为防御性配置,在创新药板块波动时买入,享受行业增长的红利,风险比直接投药企更低。

2. 避坑清单:三类坚决不能碰的药企

• 伪创新药企:研发费用率低于10%,管线里全是早期项目,却天天喊“创新口号”。这类企业靠概念炒作股价,一旦研发失败,股价会直线下跌。

• 单一产品依赖型药企:90%的收入来自一款创新药,且没有后续管线储备。创新药有专利到期风险,一旦专利失效,业绩会断崖式下滑。

• 出海伪命题药企:海外收入占比低于5%,且只在欠发达国家销售,根本没进入欧美主流市场。这类企业的“出海故事”只是为了炒作股价,没有实质价值。

结语:创新药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股价

从仿制药到单挑“药王”,中国创新药的逆袭,本质是一场“用时间换空间”的坚守。19.3亿的营收、70亿市场的突破,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研发人员的熬夜攻关,是药企十几年的真金白银投入,更是国家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转型缩影。

对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用得起、疗效好”的国产药;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有业绩、有成长”的黄金赛道;对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在医药领域掌握了更多话语权。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欧美巨头相比,中国创新药还有差距:诺和诺德一年研发投入超100亿美元,是信达的20倍;礼来的管线有30款创新药,比恒瑞多一倍。但没关系,从0到1的突破已经实现,从1到100的成长只是时间问题。

未来的投资机会,不在“蹭热点”的跟风股里,而在那些“敢投研发、能出产品、会做市场”的真创新企业中。毕竟,医药行业的核心逻辑永远是:能治好病的药,才值得被资本追捧;能持续创新的企业,才配得上长期上涨的股价。

你持有创新药相关的股票吗?你更看好平台型龙头还是细分赛道冠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在创新药的赛道里淘金避坑!

来源:Kitty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