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夏,大连旅顺某医院的病房外,两个年过七旬的老人靠在一起,拉着手,轻声啜泣。
2021年夏,大连旅顺某医院的病房外,两个年过七旬的老人靠在一起,拉着手,轻声啜泣。
“我们都要死了,她怎么还是不肯回来?”说这话的是曹肇纲和刘玉红夫妇。
17年前,为了供独生女儿曹茜出国留学,他们倾尽所有,借遍亲友,凑齐了7万元的学费。
他们以为自己送出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却没想到从那天起,女儿再也没有回过家。
哪怕后来他们身患重病,弥留之际,也没有见到女儿最后一面。
这场横跨近20年的亲情失联,引来无数议论。
有人说曹茜是“白眼狼”、忘恩负义,有人说她不过是在逃离一个窒息的牢笼……
真相究竟是什么?是恩将仇报,还是被爱裹挟的悲剧?不妨从曹茜的一生找到答案。
01 优秀天赋
曹茜出生在辽宁大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父母在结婚七年后,才艰难迎来的独生女。
母亲刘玉红身体不好,孩子来得不容易,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
五岁时,她想要一架钢琴,家里没钱,父母还是借钱给她买下。
邻居们都说她命好,有疼她的爸妈、天生的聪慧,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很少有人知道,曹茜的成长,其实被父母的控制欲层层包围。
每天放学后不能外出玩耍,要准时到家,任何晚归都需要解释。
她的书包、日记常被翻查,“怕你学坏”成了父亲的口头禅。
父亲对她的“爱”,从未温和过,而是用要求和管束代替了理解和信任。
她不是不懂事的孩子,相反她懂事得令人心疼,学习一直是全年级前列,墙上贴满奖状。
但她心里知道——这些“好”,不是因为她被无条件爱着,而是因为她是曹家的“门面”。
高考那年,曹茜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
第一次住宿,第一次不在父母眼皮底下,她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别人思乡她觉得自由,别人打电话哭诉,她只想更用功一点,早点远走高飞。
她偷偷在志愿栏里填了中山大学,和几个南方高校,试图离开这座让她无法呼吸的家。
可当录取通知书寄到手上,她愣住了——是辽宁师范大学。
她拨打招生办电话,得知是她父亲,偷偷改了志愿。
他说得理直气壮:“你是我们养大的,当然得留在身边。”
那一刻,曹茜没有争吵,只是心如死灰,她知道自己的命运,从出生那天起,就不属于自己。
从此以后,她不再谈梦想,也不再幻想父母会理解她,她要的只是一次真正的逃离。
02 不再归家
大学期间,曹茜抓住一次德国留学的机会。
她回家恳求父母:“这次出去,以后就能给老曹家长脸了。”
父母以为女儿终于“懂事”了,东拼西凑,借了7万元,送她远行。
曹茜在机场挥手时,笑着说:“我会努力的”,可那微笑,藏着的是一句再也不会说出口的话:
“我不会再回来了。”
到了德国,一边读博一边打工,生活异常艰辛,但每次父母打来电话,她总说“很忙、一切挺好”。
其实那是她躲避的方式,她不想再被询问、被命令、被掌控。
两年后,她只寄回两封信,每次都言简意赅、冷淡克制。
再后来,她的电话永远无法接通,社交账号也被屏蔽。
父母觉得她“白眼狼”,她心里却知道:自己不再是他们的女儿,而是一个终于逃出牢笼的成年人。
2017年,曹肇纲和刘玉红都被查出癌症,晚年他们不求孩子照顾,只希望能在临终前看她一眼。
他们联系不上曹茜,只能通过媒体登报寻人。
消息发出后,有人真的找到了她——她现在是德国汉堡大学的教授,已婚有孩,事业稳定。
甚至有同学爆料,她在2004年就回国参加过学术交流,哪怕在中国待了12天,她也没回一次家。
她不是回不来,只是不想回来,面对舆论她依旧沉默,没有出面没有回应。
至于父母,始终没有等来女儿的归来。
2021年,两位老人相继病逝,他们最后的愿望只是“再看她一眼”,这个愿望最终也没实现。
03 写在最后
曹茜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
有人说她狼心狗肺,父母供她出国她却不认亲;
也有人说她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逃离是她唯一的自救方式。
可在这一切争论之外,我们更该明白一个道理:亲情,不是天然无敌的纽带。
当一个孩子在爱中感受到的,永远是掌控责备,那长大之后,断绝的就不是亲情,而是伤害。
养育之恩固然大于天,但前提是那份养育是真心实意,根本不是交换筹码、压制人格。
控制不是爱,干涉不是保护,也许我们不能站在任何一方做裁判,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白——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有些人选择离开,不是冷血,而是终于活成了自己!
来源:神州英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