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江县公安局当天就派人跟随村姑来到她家里,当时正是傍晚,正在做饭的张克明看到村姑带着公安局的人来了,立刻呆愣当场,随即张克明叹了一口气,看了村姑一眼,什么都没说,很从容地就跟着通江县公安局的人走了。
1950年时,四川省通江县一个村姑跑到县公安局报案称自己的新婚丈夫张克明很可能是国民党军队潜逃的高级将领。
通江县公安局当天就派人跟随村姑来到她家里,当时正是傍晚,正在做饭的张克明看到村姑带着公安局的人来了,立刻呆愣当场,随即张克明叹了一口气,看了村姑一眼,什么都没说,很从容地就跟着通江县公安局的人走了。
本来通江县公安局的人以为要经过一番审讯才能让张克明交代,谁料到张克明直接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来他是曾经的抗日爱国将领、原国军第13绥靖区中将总司令王凌云。
王凌云1899 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伊阳县蟒庄村,他的家族为当地的耕读家庭,因此他自幼就接受了比较良好的传统教育。
少年时期的王凌云立志从军报国,于是在1917年时投入豫军的军阀部队,因其识文断字、头脑灵敏以及作战勇猛逐步升迁团长。
1930年王凌云所部被国民革命军第20路军总指挥张钫收编,他被张钫任命为第20路军第3师少将师长。
当年年底,蒋介石对第20路军进行整编,王凌云获得蒋介石召见,蒋介石很是赏识他,委任他为第225旅少将旅长,并推荐他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就这样王凌云从地方杂牌军将领蜕变为蒋介石眼中的“可造之材”。
此后王凌云从1931年到1937年死心塌地追随蒋介石参与围剿红军,先后参与了第三、四、五次围剿,对中央红军造成了很大打击。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紧接着淞沪会战打响,王凌云率部在福山阵地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他甚至亲自赤膊上阵鼓舞士气,最终在他奋勇激战下,率部守住了福山。
为此王凌云所部在当时获得了“福山铁军”称号,蒋介石亲笔题赠“福山铁军”旌旗,王凌云也因此晋升为蒋介石嫡系第2军第76师中将师长。
此后数年,王凌云率部转战南北,先后参与昆仑关战役、南昌会战、滇西反攻等数十场恶战。
1940年的昆仑关战役中,面对日军毒气攻击和飞机轰炸,王凌云率部死战不退,其麾下800将士壮烈牺牲,虽最终撤退,他也因“铁血斗志”获蒋介石嘉奖。1942年王凌云升任第2军军长并率部加入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
1944年,王凌云率部强渡怒江反攻滇西,他率部先后攻击龙陵象达、平嘎,穿插至芒市至龙陵公路张金山、红果园一线,切断日军第56师团增援龙陵、腾冲通道。所部第9师、第76师与日军血战数月,为收复龙陵做出了重大牺牲。
王凌云率军为打通中印公路立下汗马功劳,他也因此获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勋章与美国自由勋章,他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传奇将领。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凌云这位昔日的抗日“铁将军”却始终没认识到大局势,依旧死心塌地追随蒋介石参加内战。
1947年时蒋介石晋升王凌云为第13绥靖区总司令,下辖第2军、第15军、第64军以及一些地方民团,率部驻扎在南阳抵御解放军。
要知道在国军内部一直是黄埔嫡系将领比较深受蒋介石器重,而非黄埔系出身的王凌云从一个地方杂牌军师长被蒋介石一路提拔为国军嫡系的中将总司令,这让他对蒋介石是非常的死心塌地和感激知遇之恩。
因此王凌云在南阳期间极力组织抵御解放军,他强令征调南阳民众当壮丁帮国军修建南阳军事飞机场,同时他还联合军统特务在南阳成立情报机构和军事法庭,大肆捕抓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还对这些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进行严刑拷打审讯。
1948年11月份,解放军进攻南阳,很快击溃了王凌云的所部军队,王凌云被迫率部撤离南阳。但是在撤退时,王凌云做出了一个缺德的决定,他让军队以武力强迫南阳数万名民众携带物资一同撤离南阳,企图把一座空弃的南阳城留给解放军。
王凌云的这一举动也让他所部军队彻底失去民心,在民众配合解放军之下,王凌云的主力军队再次被解放军击溃,王凌云只率少数残部从南阳跑到了襄阳。
最后王凌云又率残部从襄阳跑进四川大巴山一带,但很快四川全境解放,很多川军将领纷纷宣布起义,王凌云这时候如果能顺应形势率部起义的话,他还能将功抵过,不会沦为战犯,但他却依然选择了在山里打游击继续负隅顽抗。
不过到了1950年时,王凌云的残部人心涣散,王凌云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他的结果要么是被解放军击毙,要么就是被解放军俘虏,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这样打下去他迟早得完蛋,因此他悄悄脱离部下,只身一人化名张克明跑到了通江县。
机缘巧合下,王凌云与一村姑结识,他的勤恳热心让村姑很快就喜欢上了他,于是两人结婚,他也试图以“庄稼汉”的身份,隐姓埋名度过余生。
在通江的小村庄里,王凌云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他每日早起,扛起锄头下地干活,试图融入这个宁静的乡村小世界。
然而,多年的军旅生涯,早已在王凌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些举手投足间的习惯和气质,岂是轻易能够抹去的?又岂是普通农夫可以相比?
因此王凌云的村姑妻子很快便察觉到了丈夫的异样。这个自称“张克明”的男人,虽然努力模仿着农民的生活,但他说话时不自觉带出的命令口吻,以及对农活的生疏,都让她心生疑虑。
村姑妻子每次询问丈夫的过去,王凌云总是含糊其辞,以“过去的事,不提也罢”搪塞过去。但村姑妻子的好奇心与不安却与日俱增。
后来村姑妻子在一次偶然间趁王凌云外出时,从炕底下翻出了王凌云的衣服包,她也从中发现了国军中将军服,至此她明白丈夫很可能并不是普通农夫而是潜逃的国军高级将领。
当时镇反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四川作为国民党逃离大陆前的最后据点,成为清查国民党残余势力的重点区域。
村里的广播中每天不断播放着清查国民党余孽的宣传,村姑妻子听着广播,看着身边这个神秘的丈夫,心中的恐惧越来越强烈。终于,在一个深夜,她下定决心,向当地公安部门举报了丈夫的异常。
这才使得王凌云的身份彻底暴露出来,后来王凌云作为战犯与在1950年被化装潜逃被抓的国军上将王陵基一起被移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
在功德林改造期间,王凌云并未自暴自弃。他深知自己的过去已成为历史,如今唯一能做的,便是积极改造,重新做人。他主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认真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积极参与劳动改造。由于表现积极,他还被选为战俘学习委员,成为其他战犯学习的榜样。
由于王凌云在功德林改造期间表现积极且真心接受改造,再加上王凌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在1961年时,经毛主席签发,王凌云成为功德林第三批特赦战犯被释放。
王凌云被特赦释放后,国家考虑到他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特聘他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并在北京给他安排了住房。
1963年时,王凌云十分思念河南老家,全国政协也遵从他个人意愿,将他安排回到河南政协工作,并在郑州又重新给他安排了住房,从此他定居郑州。
1966年时,一场特殊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王凌云曾经过往的国军总司令身份也让他成为了这场风暴的冲击对象。
很快王凌云被扣上了各种反动派的帽子,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这期间他多次遭到严厉的批斗,这让他无比痛苦和困惑。他很想不通,自己明明积极努力接受改造,想争取在新中国重获新生,为何还要受到如此清算。
到了1968年时,局势越发紧张,王凌云在单位的处境也日益艰难。他每天都要面对无休止的批斗和审查,精神和身体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
在这种情况下,王凌云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以“去儿子家探望”为由,向单位告假。他告诉同事和家人,自己只是去儿子那里小住几天,很快就会回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他便再也没有回来,神秘失踪了。
王凌云失踪的消息很快传开,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派专人展开搜寻。他们走访了王凌云的亲朋好友,调查了他可能去的地方,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王凌云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他的神秘失踪,成为了一个谜团,至今也为解开。
关于王凌云的下落,民间流传着三种猜测。
第一种说法是,王凌云趁乱逃往外地,隐姓埋名。在当时的局势下,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为了躲避迫害,他决定再次踏上逃亡之路。他可能改名换姓,在某个偏远的角落,度过了余生。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也并非毫无道理。毕竟,王凌云曾经有过隐姓埋名的经历,他有能力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开始新的生活。
第二种说法是,王凌云不堪受辱而自杀。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他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精神上的压力,让他感到绝望。或许,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承受这一切,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因为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自杀。
第三种说法是,王凌云在动荡中被台湾派来的特务秘密带走。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被台湾势力秘密带走。这种说法充满了神秘色彩,也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但究竟是谁带走了他,为什么要带走他,至今仍是一个谜。
时隔多年过去,王凌云的失踪案依然没有答案。他的档案中至今仍标注着“下落不明”四个字。他的失踪,成为了建国后国军战犯中少有的离奇神秘失踪案。
一些历史学者试图揭开这个谜团,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许多当年的知情者,但都一无所获。
王凌云的一生充满矛盾:他是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却在解放战争中为旧政权拼死抵抗;他曾坐拥兵权显赫一时,最终却沦为逃亡者;他渴望平凡生活,却因身份暴露再陷风波。其失踪之谜,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浪潮中个人的无奈与挣扎。
如今,王凌云的照片仍静静陈列在抗战纪念馆中,记录着他保家卫国的抗日功绩。
来源:小岛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