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的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人人没有素质脑袋中更没有知识,但现在再看,一切都变了!
文 | 招财小羊
编辑 | 招财小羊
“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崛起的这么迅速与全面,一代人就出现了这样的奇迹!”
曾几何时,在西方媒体的镜头之下,中国总是与落后为伴。
这里的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人人没有素质脑袋中更没有知识,但现在再看,一切都变了!
“中国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他们无需再向世界证明什么!”
这是今年10月21日英国媒体BBC发表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其中还列举了很多的案例。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开源的,而且是属于中国的!”
这是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在今年7月9日新闻报道中的原话。
如今在各大西方媒体的笔下,甚至是一直将中国视为敌人的美国媒体笔下,都对中国的发展充满赞誉。
当然,他们的转变不是吹嘘也不是谦虚,中国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不,就在10月30日好消息再次传来,神舟二十一号即将要发射了!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人民日报】【观察者网】【央视新闻】【环球时报】【CGTN】(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直到现在再提起中国航天事业,无数人心中仍然是有些酸楚的。
当年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发展慢,基础薄弱,被很多国家看不起。
直到2003年随着杨利伟“飞上天空”才真正代表着这条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如今,20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神舟二十一号的即将升空也让人激动不已。
据央视新闻报道,将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
而这个飞船的升空,是一个进步,但也是这几年整个中国科技爆发式增长的缩影。
因为一艘接着一艘飞船的出现,承载的不仅是宇航员,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技术验证迈向常态化运营的里程碑。
同时,为了确保发射的成功,多系统的工作人员也积极参与,还为此构建了数智化的保障平台。
发布会
而如果说神舟系列是中国科技的“天际线”,那么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之中各产业升级则构筑起国家实力的“地平线”。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3.6万亿元,较2020年激增48%!并且研发强度已然超越欧盟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
“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占据全球80%~95%的供应链份额,预计到2028年,全球60%的可再生能源将产自中国!”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更堪称奇迹:
全球每两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行驶在中国道路上!
并且,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突破同样震撼世界,其中最值得提到的就是deepseek的出现。
这一模型算是彻底让美国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并且目前在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的授权交易中:
三分之一源自中国AI企业!
技术发展迅速,当然离不开的是人才,而眺望整个世界,几乎将近一半的顶尖ai人才都来自中国。
他们不仅研发效率高,而且执行力也强,是各国争抢的热门资源。
在半导体领域,那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美国一直在试图阻止,但构不成任何威胁。
因为中国有属于自己的芯片,并且产能仍将在2025年达到全球28%,2027年更有望攀升至 39%!
即使面对美国持续加码的关税壁垒,中国既在WTO框架下坚决维权,更通过产业升级实现 “换道超车”!
而正是这一系列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成果,直接促使了西方媒体的转变!
“曾经我们嘲笑中国模仿,如今却在模仿中国创新!”
《华尔街日报》的这句反思,精准概括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态度转变。
10年前,美国《巴伦周刊》还以封面报道大肆看空阿里巴巴,断言其股价将腰斩。
而彼时欧美媒体都纷纷附和,将中国互联网企业视为“抄袭者”。
然而十年后的2025年,《经济学人》却以拟人化的中国手持“阿里牌王炸”为封面,直言:
“欧美企业最强对手已来自中国!”
这种戏剧性反转背后,正是中国企业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当亚马逊还在效仿盒马鲜生打造新零售生态时,阿里巴巴的跨境电商早已覆盖200多个国家;
当苹果支付引入移动支付功能时,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已实现“无现金社会”全覆盖。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做空阿里的空头查诺斯,如今已亏损近百亿美元黯然离场。
甚至连股神巴菲特都公开承认:
“错过阿里是终生遗憾!”
而西方媒体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态度转变更为鲜明。
在2019年,西方媒体还在集体炒作“5G安全论”,串通起来将华为等企业污名化;
但如今,英国广播公司却发布专题视频,坦承“中国在汽车、新能源、AI 等多个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态度的转变或许不是主动,而是源于事实的被动,因为:
“中国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AI专利数量占全球60%,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其中《金融时报》在分析 “DeepSeek 现象” 时不得不承认:
“对中国的技术制裁适得其反,反而催生了更强大的创新生态!”
尤其是在中国发展之后,西方也出现不少学者和商业精英纷纷访华,彻底见识了这里的繁华。
不少领导人也纷纷加入其中,主要访问的就是科技领域的发展,不少人看完惊叹连连:
“原来中国已经进步成这个样子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亲自看看中国,西方媒体也只能改变,他们开始选择正视而非俯视。
而除了媒体态度的转变,让整个世界对中国发生改变的,还有中国的“兼济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有句古话:
“一个人好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这么多年,无论是“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还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想到了很多国家。
比如在老挝首都万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就曾融资支持他们创建了赛色塔综合开发区。
至今这里面已吸引168家各国企业入驻,年产值突破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而这只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的缩影!
在非洲,233.9亿元专项贷款让33个国家的中小企业焕发生机,直接创造27万个就业岗位;
在东南亚,中老铁路将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物流成本降低40% 以上。
这些看似很小的民生项目,但惠及了很多国家的千家万户,让发展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而往大了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不仅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更以实际行动助力发展中国家转型!”
在肯尼亚,中国援建的光伏电站解决了偏远地区50万人的用电难题;
在巴西,中国技术打造的风电项目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00万吨。
当然,中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和资本,同时也从合作中获得市场空间。
这样一来直接形成“技术-市场-创新”的良性循环。
科技领域更是如此,即使总面临技术封锁,但中国仍主动与全球共享创新成果。
尤其是在新冠期间,中国的大国担当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未来,中国或许会越来越好,但只要中国好,其他的国家也都能慢慢地好起来!
就像那句话所言:
“中国只变强,不称霸!”
从西方媒体的态度反转,到全球治理的中国声音,今天的中国,早已不需要用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 !
上万亿元的研发投入是底气,118个共建国家的信任是见证,60%的AI专利是实力。
正如昔日一位英国学者所评价的那样:
“中国人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信,这是历史积淀和创新基因决定的!”
风向已然改变,而中国的脚步,只会更加坚定地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吟古今的张清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