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女生“15万+双休”愿望被嘲天真:高材生求职的理想与现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1:48 1

摘要:近日,在杭州一场大型招聘会上,一位浙江大学新闻系硕士女生的求职发言意外引发全网热议。她面对招聘方直言自己的两个期望:“年薪15万元,周末双休”。这本是许多职场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话音一落,却令现场气氛瞬间凝固,招聘官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这段采访视频传

近日,在杭州一场大型招聘会上,一位浙江大学新闻系硕士女生的求职发言意外引发全网热议。她面对招聘方直言自己的两个期望:“年薪15万元,周末双休”。这本是许多职场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话音一落,却令现场气氛瞬间凝固,招聘官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这段采访视频传到网上后,网友纷纷发表评论,认为这位名校高材生的要求**“太天真”。一时间,“浙大女生求职15万+双休”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大讨论。

网络上观点不一。有人替这位女生抱不平,认为“浙大硕士怎么说也是名校高材生,难道还配不上年薪15万吗?”在他们看来,15万元年薪并非天文数字,以她的学历背景获取这样的待遇理应顺理成章。

然而,更多声音则持质疑和嘲讽态度。许多职场过来人表示,如今就业环境不景气,应届生能有份工作就该知足,更何况她还额外要求“双休”这种“奢侈福利”。一些网友直言:“新闻专业还想双休?难怪名校毕业生更难找工作!”这种尖锐评论让这位女生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她的求职心愿被贴上了“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等标签。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困境。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岗位供给增长却相对有限。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024年这个数字还将攀升至1179万左右。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使得哪怕名校生也不再稀缺,“毕业即高薪”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实际上,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夏季中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一度突破21.3%的历史高位,足见当下就业形势之严峻。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学历毕业生反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心理落差。按理说名校硕士在人才市场应具竞争力,但现实中不少高材生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学历者往往对职业起点有更高期望值,眼界高、起点要求高,不愿轻易“屈就”普通工作;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学历膨胀严重,硕士生、名校生越来越多,名校光环已非万能钥匙

招聘方更看重的是实际能力与经验,而非一纸文凭。正如有HR直言:“企业招人是来干活的,不是来供文凭的。”如果毕业生只拿学历说事,开口就自诩“我值这个价”,却拿不出匹配的真本事,那用人单位自然不会买账。

此外,名校生就业碰壁的案例近年频现。据报道,有985名校毕业的记者入职后三个月还搞不清楚记者需要自己找选题,被质疑缺乏基本行业常识。又如某建筑名校硕士拿到央企offer却因不愿下工地而拒绝,引发网友感叹“当初既然排斥工地,为何选择这个专业?”。

这些案例反映出,高等教育与实际职业需求存在脱节,部分高学历学生理论满分、实践欠缺,对行业艰辛和基层磨炼准备不足。高校里长期偏重学术理论、缺乏实习实践,让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环境存在理想化想象。毕业即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高学历反而变成了“就业困难户”,这听来讽刺,却是不少名校生正在经历的现实。

具体到这位浙大新闻硕士女生,她的期望为何被指“天真”?原因在于新闻传媒行业的特殊工作性质。众所周知,媒体行业充满竞争与不确定性,“朝九晚五的童话”在新闻圈早已不存在,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热点事件可能在深夜发生,重要采访往往赶在周末进行,新闻从业者为了追踪时效性,996工作制(早9点到晚9点,每周6天)几乎成了常态。对于新闻专业的应届生来说,“周末双休”更像一种奢望。正如有媒体前辈所言:新闻不会等人,双休对于记者编辑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看薪酬方面,这位女生提出年薪15万的目标,相当于月薪约1.25万元。然而根据行业数据,新闻专业应届生的平均起薪大约在每月5000~8000元区间,她的期望值几乎是平均水平的两倍。更现实的对比是:在一些二线城市的传统媒体单位,实习记者月薪仅有约3500元(税前),连生活成本都勉强覆盖。

而在本次事件中,这位女生希望在杭州拿到1.25万月薪——要知道,这一数字已接近当地资深编辑的薪资水平m.sohu.com。可见,对于一个刚毕业缺乏实战经验的新人来说,立即获得资深从业者的待遇并不现实。这里并不是说她能力配不上高薪,而是行业的普遍薪资结构决定了应届生不太可能一入职就拿到顶薪。

因此,网友们指出她对行业缺乏了解,才会同时提出“双休”和“高薪”这两个在新闻圈难以兼得的要求。在HR眼中,这暴露了求职者的职业认知不足期望错位。一些过来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文科生想拿高薪,怕是对就业市场有误解,先看看同行业应届生平均工资再做考虑。”

这番话听起来刺耳,却不无道理——每个行业都有其基本行情,如果毕业生没有做好“行业功课”,带着校园的理想主义闯入职场,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新闻学子要拿高薪,可以通过几年奋斗逐步晋升,但若一开始就苛求“钱多事少周末双休”,难免会被现实当头泼冷水。

面对现实压力,我们是否要全盘否定这位女生的诉求?其实,她渴望高品质工作生活的初心本无可厚非。新时代的00后毕业生普遍更注重工作体验和价值实现,有自己的原则与个性,不愿轻易将就。调查也显示,如今年轻职场新人择业时自主意识更强,更关注职业是否符合自身需求。从这个角度看,这位浙大硕士女生不过是表达了对体面薪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向往,这在以前也许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追求。

然而在当前就业寒潮下,她坦率说出这“两大诉求”,才显得与周围求职者格格不入,进而被群嘲。网友的嘲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被动的“妥协”心理:大家都觉得环境差、机会少,文科生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那么对就业提要求仿佛成了“不知天高地厚”

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毕业生完全没有底线,一味降低期望,长远看对个人和社会未必是好事。“有工就赶紧上”固然现实,却可能助长用人单位压低待遇、忽视人性化管理的倾向。适度的理想和坚持,其实是推动职场进步的动力。

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毕业生可以有自己的底线,但也需认识到刚步入职场时自身的有限之处,以及市场的客观约束。在理想碰壁时,重要的是保持务实心态:既不放弃追求长远目标,也能灵活调整短期期望值。正如有人所说,“认清现实并不是让你放弃理想,而是帮你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路径。”

那么,像这位女生这样的高学历求职者,该如何在现实中调整策略,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的优先事项:到底什么对你最重要,是工作待遇(薪资、平台)还是生活质量(休息时间、稳定性)?当两者无法兼得时,就要有所取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路径可供选择:

选择稳定体制内岗位,牺牲部分薪资换取规律作息:

如果你更看重周末双休等工作生活平衡,可以考虑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岗位。这类职业通常工作节奏相对稳定,加班少、福利有保障,双休对大多数公务员而言不在话下。但是,相应地,它们的起薪和上升空间可能不如企业高,同时竞争激烈、考录难度大,需要提前备考和足够耐心。

投身行业一线打拼,用奋斗换取高薪回报:

如果你更在意薪资和行业前景,愿意为了高薪接受挑战,那就只能暂时放下对双休的执着。比如立志进入媒体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就要有心理准备迎接不规律的作息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通过几年磨炼,积累经验和人脉,你有机会成长为行业骨干,薪酬随之提升。许多岗位都是“先苦后甜”,年轻时努力付出,在30岁前后往往能迎来事业上升期和更好的物质回报。正如那场招聘会上另一位男生的做法,他主动降低期望,表示月薪6000元即可起步,不介意加班(只希望加班费合理),更看重岗位的成长空间。这种务实姿态虽然起点低,但通过积累经验,有望为未来争取更高的平台。对重视薪资发展的人来说,这是一条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路径。

折中或转行:寻找更契合个人需求的新赛道:

有时,经过权衡你可能会发现当前专业领域无法满足自己的核心诉求。这种情况下,转行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例如,有的新闻传播学毕业生如果难以适应媒体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可能会考虑转投企业宣传、新媒体运营、自媒体创业等相关但相对自主的方向;又或者一些国际贸易专业的同学,不愿意做销售跑业务,那只能通过考研深造转专业或另谋其他职业道路。

这种换赛道无疑有风险,相当于从头开始,但如果确定某行业不适合自己,及时调整方向总比日后困在其中郁郁寡欢要强。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否转行,毕业生都应持续提升技能储备,多给自己培养“Plan B”的能力。当你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时,职业选择将更加灵活,不至于被单一行业的天花板束缚。

当然,无论走哪条路,降低初始期望并不等于自我设限。关键在于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踏实积累实力,同时保持对理想的追求。毕业生在求职时应多做“功课”:深入了解目标行业的行情和规律,明确新人阶段通常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拿什么水平的薪资,以免一厢情愿地提出超出现实的大礼包要求。

调查显示,大城市本科应届生起薪普遍只有6000-8000元,而只有不到一成的应届生能月入过万。了解这些数据,有助于帮助我们校准心理预期,不至于“张口就要15K”而让HR觉得你依然“活在梦里”。与此同时,要注重弥补自身短板,在校期间尽量多争取实习、项目经验,培养真才实学。这样在求职时你才能更多地用实力说话,而非单纯倚赖学历光环去“博高价”。当你的能力和价值足够突出,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自然会随之改善。

对于当代大学毕业生而言,“认清现实”绝不意味着泯灭心中理想,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采取的理性态度。浙大女生因“15万+双休”心愿被嘲的事件,给所有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敲响了一记警钟:学历再亮眼,起点期望也需量力而行。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职业生涯初期先脚踏实地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把期待值调整到与自身资历和市场行情相符的范围。正如有资深职场人士建议的:毕业前三年,能学到真本事比拿高工资更重要,先站稳脚跟再谈理想待遇也不迟。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相信努力的意义。今天稍微“降低期望”并不是妥协,而是在为明天攒劲蓄力。高学历给予了我们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试错的机会——名校生即便一时求职受挫,还可以退而求其次寻找其他出路。只要不断积蓄实力、拓展人脉,你终会有资本去争取理想中的职场状态。到那时,你会明白当初所做的务实选择并非低人一等的将就,而是厚积薄发的铺垫。

社会大环境起伏不定,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策略。对于毕业生来说,认清现实,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放下过高的幻想,珍惜每一个历练自己的机会,你才能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唯有如此,未来当机遇来临之时,你才能牢牢抓住,实现当初的理想。毕竟,梦想可以飞扬,但双脚必须先踩在坚实的地上。认清现实,降低期望,然后以百倍努力去超越期待,这才是新时代大学生迈向职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桑田云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