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苗到收割全科技加持!海城6万亩水稻丰收,无公害大米遭疯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2:20 1

摘要:十月下旬的辽南平原,秋阳把海城温香镇的6万亩稻田染成金色。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微风掠过,稻浪如金色海洋般翻滚,空气里满是新米的清香。这不是传统印象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秋收——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轰鸣声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精准

十月下旬的辽南平原,秋阳把海城温香镇的6万亩稻田染成金色。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微风掠过,稻浪如金色海洋般翻滚,空气里满是新米的清香。这不是传统印象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秋收——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轰鸣声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精准播撒着肥料;田埂上,种植大户们看着谷粒倾泻而出,笑着算起收入账:“今年500多亩‘锦稻109’,亩产超700公斤,秋收前大米企业就上门签了单,‘未割先售’,踏实!”

这场丰收,藏着中国粮食生产的新逻辑:当科技的效率遇上绿色的品质,当“藏粮于技”的战略落地田间,农民不仅能“种得出”,更能“卖得好”;粮食安全不仅有“量”的保障,更有“质”的跃升。

“以前收500亩稻子,得请20多个工人忙半个月,现在两台收割机,5天就完事儿!”金坨村种植大户刘庆禹站在田埂上,指着正在作业的收割机说。这个曾靠人力弯腰割稻的“老把式”,如今说起无人机施肥、机械化收割,比说自家孩子还熟。

科技的渗透,从育苗就开始了。温香镇近年来推广标准化育秧大棚,智能温控、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让秧苗成活率从过去的80%提升到95%以上。“以前育秧靠经验,天旱了泼水,下雨了盖膜,现在大棚里温度高了自动通风,湿度低了自动喷水,人只要看着屏幕就行。”刘庆禹说,育秧环节的科技投入,让后续大田移栽的秧苗更壮实,抗病虫害能力也更强。

到了田间管理,无人机成了“新农具”。过去人工施肥,一亩地要背20公斤肥料,弯腰撒一天最多管10亩;现在无人机飞一趟,10分钟就能完成50亩地的精准施肥,误差不超过5厘米。“不仅省人工,肥料还能省15%!”刘庆禹给记者算了笔账:500亩地,人工施肥要20个人干5天,成本3000元;无人机施肥,1台机器1天搞定,成本只要800元,“省下的钱,够给家里添台新拖拉机了”。

收割环节的变革更直观。传统收割靠镰刀,割倒后还要拉到场院脱粒,秸秆要么烧掉要么堆在田里;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割台一伸,稻穗直接进仓脱粒,秸秆当场粉碎还田。“你看,这粉碎的秸秆撒回田里,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明年地力更肥,还不用花钱买化肥。”刘庆禹指着刚作业完的地块,土壤表层覆盖着细碎的秸秆,“以前烧秸秆污染空气,现在粉碎还田,环保又养地,一举两得。”

机械化不仅提高效率,更带来成本的下降。温香镇农业农村办数据显示,全镇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率已达95%,每亩种植成本比5年前降低200元。“500亩地,光成本就省了10万元!”刘庆禹说,这还不算人工解放出来的时间——过去农忙时全家上阵还得雇人,现在他能腾出手来跑市场、谈订单,“种地不只是‘埋头苦干’,还得‘抬头看路’”。

“我们这米,不用洗!开袋就能煮,煮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冷了也不回生。”方华是温香镇另一位种植大户,他的稻田有个“怪操作”:不用化学农药,全靠人工除草;灌溉不用普通水,用的是磁化水。

“磁化水灌溉,听起来玄乎,其实是让水通过磁场处理,改变水分子结构。”方华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说,“你看这土,松松软软的,不板结。磁化水能疏松土质,还能降解土壤里的残留农药,水稻根系长得更深,吸收养分更足,成熟时间能提前5天。”更关键的是,全程不施化学农药,只靠人工除草,虽然每亩要多花800元人工费,但大米的“绿色标签”成了市场的“通行证”。

“现磨现发”是另一个“加分项”。传统大米经过加工、仓储、运输,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已经放了半年;方华的大米收割脱粒后,直接运到镇上的加工点,脱壳、打磨、真空包装,48小时内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上。“新鲜度是生命线!”方华打开手机,展示订单记录:“你看,上海的客户订了1000斤,要求‘带壳现磨’,说这样才够新鲜。现在我们的大米在电商平台上,每斤能卖到8元,比普通大米贵一倍还多,照样不愁卖。”

绿色品质带来的“溢价”,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温香镇近年来引导农户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全镇无公害水稻认证面积达4.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5%。“以前卖原粮,一斤稻子1.3元;现在加工成无公害大米,一斤能卖4元,附加值翻了3倍!”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军说,去年全镇水稻产业总产值达3.2亿元,其中无公害大米贡献了近2亿元,“品质上去了,农民的腰包自然鼓起来”。

“今年最得意的,是‘未割先售’!”刘庆禹掏出手机,点开一份收购合同,“9月底,沈阳一家大米企业就来了,看了我们的稻田,测了大米的水分、直链淀粉含量,当场签了合同,500亩稻子全要了,价格比市场价高5%!”

“未割先售”的底气,来自“看得见的品质”。温香镇建立了水稻质量追溯系统,从育种、种植到加工,每个环节都有记录,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水稻的“成长日记”:哪天施的肥、用的什么肥、谁来除的草、什么时候收割的……“企业不是盲目的,他们会来田里看长势,检测土壤和稻谷品质,确认符合标准才签合同。”王军说,这种“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民不用等收割完再找买家,“心里有底,种得更踏实”。

企业抢着“未割先售”,也有自己的算盘。“现在消费者越来越认‘源头直采’,谁能拿到优质稻谷,谁就能抢占市场。”收购刘庆禹稻谷的大米企业负责人李刚说,他们企业主打“东北生态米”品牌,“温香镇的水稻用磁化水灌溉、人工除草,品质有保证,我们提前锁定货源,就能保证全年的原料供应稳定,比临时去市场收购更划算”。

这种“农户+企业”的合作模式,正在温香镇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全镇已有12家大米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收购协议,覆盖水稻面积3.8万亩,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63%。“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最后企业保价收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王军说,去年有户农户种了200亩绿色水稻,企业提前预付了30%的定金,让农户有钱买农资,“这种模式,把农民和市场紧紧连在了一起”。

“6万亩水稻,亩产700公斤,总产就是4.2万吨,够14万人吃一年!”温香镇镇长周鹏的话里满是自豪。这个数字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藏粮于地”,先得把地养好。温香镇近年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修路、打井、建灌溉渠,把过去的“望天田”变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田。“以前一下雨就积水,稻子容易倒伏;现在修了排水渠,水多了能排出去,天旱了有井灌溉,亩产比以前提高了100多公斤。”周鹏说,全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3%,这些田块成了“吨粮田”的主力军。

“藏粮于技”,关键在“技术落地”。温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有5名技术员,常年泡在田里,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治,全程给农户当“顾问”。“我们引进的‘锦稻109’‘沈稻518’等品种,比老品种每亩能增产50公斤以上。”技术员王军说,镇上还建了“田间学校”“科技小院”,定期组织培训,“去年培训了2000多人次,现在连60多岁的老农都知道‘无人机施肥要注意风速’‘磁化水灌溉要控制流量’”。

防灾减灾技术也成了“定心丸”。去年夏天,温香镇遭遇台风,部分稻田进水,镇里立刻组织农户排水、喷施叶面肥,还联系保险公司定损理赔,最后受灾田块亩产仍达650公斤,比预计损失减少了30%。“以前遇到天灾只能‘听天由命’,现在有技术指导、有保险兜底,心里不慌了。”刘庆禹说。

“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我儿子大学毕业,非要回来跟我学种地!”刘庆禹笑着说,儿子学的是农业工程专业,回来后帮他搞起了“智慧农业”,在稻田里装了物联网传感器,手机上就能看土壤墒情、稻谷生长情况,“他说要把家里的地打造成‘数字农场’,我支持!”

像刘庆禹儿子这样的“新农人”,温香镇近年来多了20多个。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善用互联网,给传统农业带来了新活力。“以前卖大米靠贩子上门收,现在年轻人搞直播带货,一场直播能卖5000斤!”王军说,镇上还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200多户农户抱团发展,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了。

“从‘会种地’到‘种好地’,再到‘卖好粮’,温香镇的水稻产业,正在走出一条‘科技赋能、绿色增值、品牌引领’的新路子。”周鹏说,下一步,镇上计划建一个水稻文化产业园,把种植、加工、研学、旅游结合起来,让“温香大米”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文化IP,“让农民从‘卖粮食’变成‘卖风景’‘卖体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夕阳西下,最后一台收割机驶出稻田,留下满地碎秸秆和待播的希望。这场金色的丰收,不仅是对一年辛劳的回报,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当科技的翅膀遇上绿色的底色,当政策的春风吹遍田间地头,农民的笑脸里,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更藏着乡村振兴的未来。

这,就是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故事——不只是稻浪翻滚的丰收景象,更是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的生动答卷。

来源:杨勇说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