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刷单、容貌与AI焦虑,河南高校心理情景剧为青春困惑暖心“解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2:00 1

摘要:2025年10月20日-26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2025年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以“向光而行”为主题,集中展演了10部心理情景剧,这些剧目都是在2025年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作品遴选中获奖的精品剧目,不仅生动演绎了当代大学生

当校园诈骗、容貌焦虑、AI冲击等现实议题被搬上舞台,会碰撞出怎样的心灵回响?

2025年10月20日-26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2025年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以“向光而行”为主题,集中展演了10部心理情景剧,这些剧目都是在2025年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作品遴选中获奖的精品剧目,不仅生动演绎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更以戏剧化形式、沉浸式体验,为大学生提供了一面映照自我、寻求成长的“镜子”,和温暖而有力的“答案”。

校园心理剧上演防诈故事,助贫困生走出自卑与骗局

“招聘刷单兼职,最高日结200元”——面对这类常见校园骗局,大学生应如何应对?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推出的原创心理情景剧《赠卿华裳》,以真实案例为原型,给出了温暖而有力的答案。

该剧讲述了因家庭贫困而自卑的女主角杨絮,在寻找兼职时不慎陷入刷单骗局,最终在舍友与辅导员的陪伴与引导下,逐渐走出心理困境,并成长为一名心理委员,实现从“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该剧指导老师之一王珺珂介绍,《赠卿华裳》已被纳入学校主编的新形态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字资源库,是一部经过多轮筛选的优质原创剧本。选择“防范诈骗”作为主题,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剧本取材真实案例,现实针对性强;二是通过艺术化呈现骗局与心理变化,实现“以案示警”;三是学校具备良好的心理剧创作基础。

饰演杨絮的学生靳靖怡表示,参演该剧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修行。“我真实体会到角色在自卑与受骗中的挣扎,也感受到理解与信任如何成为照亮黑暗的力量。”她表示,这次经历让她学会“助人先共情”,未来也将以尊重与倾听传递温暖。

饰演舍友的余金瑶认为,真正的帮助不是居高临下的指点,而是平等的理解与坚定的同行。“这次演出让我更懂得陪伴的意义,也明白了及时寻求专业支持的重要性。”

另一名舍友扮演者靳飞扬则表示,未来将在志愿服务中继续传递剧中精神,向家庭困难同学讲解国家资助政策,积极宣传反诈知识,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反诈志愿服务。“虽然剧已落幕,但真实的守护才刚刚开始。”

王珺珂分析,该剧聚焦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三类心理困境,首先是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易在物质对比中产生自卑,影响自我认知与人际交往;其次是易受骗心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易被“高回报”骗局诱惑,造成经济与心理双重创伤;最后是信任缺失,部分学生在困境中因自我保护或对辅导员信任不足,不愿主动求助,导致问题积压。

该剧另一指导老师李可进一步指出,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四重作用。搭建“沉浸式情绪宣泄”平台,通过角色扮演与情境还原,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推动“镜像式自我认知”,借助“演绎-对照-反思”闭环,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构建“协作式社交支持”网络,通过团队合作缓解人际疏离;普及“生活化心理知识”,将抽象心理学理论融入剧情,提升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教师之美岂能量化?这部剧撕开容貌焦虑的单一审美

“我为什么不够瘦、不够美、不够好?”“师范生技能大赛被我搞砸了,所有人看我就像个笑话……”这是河南师范大学带来的心理情景剧《“艾”美的陷阱》。这部剧以“容貌焦虑”为切入点,讲述师范类大学生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到突破心理困境,成为真正的“最‘美’教师”。

为什么会选取这样一个主题?该剧指导老师、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宣传教育科科长周婷介绍说,大学生有爱美之心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且健康的组成部分。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美的认识过于狭窄和单一,比如将瘦等同于美,将V字脸、A4腰等这些外貌参数等同于美,并且将自我价值感、人生幸福感和安全感过度与外貌捆绑,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我们想通过这部剧,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多元的审美观,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注重内在的充盈,避免陷入过度焦虑”。

为了把这样一个主题呈现好,河南师范大学从今年5月初开始组织校内作品的遴选与排演,经过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和决赛的层层选拔,《“艾”美的陷阱》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之后,学校又组织专家从剧本创作、角色塑造到舞台表演,对作品进行精心打磨,并且利用暑假时间克服困难、全力排演,确保作品能够完美呈现。

周婷回忆说,不少参演学生向她表示,通过参与这部剧的演出,他们对于容貌焦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有了更深的感悟,会反思“我是否也有对于外表的不合理认知?”“我对美的认知是否正确?”进而对“美”有了更广阔的定义。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展演的心理情景剧中,不少作品都是围绕“接纳自己”“直面不完美的自己”“勇敢做自己”等话题呈现,在周婷看来,这确实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

她解释说,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探索与确立自我的形象,需要整合自己掌握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生活策略,将自己成长的内在连续感、未来目标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统一起来,建立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角色,无法回答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出现角色混乱,“所以,自我探索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不断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最后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形象”。

“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体验式、艺术性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讲座、展板形式,趣味性更强,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进而改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周婷表示,后续学校将聚焦学生关注的心理热点,常态化开展心理情景剧的征集和校内展演活动,使更多学生受益,真正实现“以戏育心,以美润德”的目标。

从职业焦虑到自我重构,河大心理剧《拥抱AI》给出“向光而行”的答案

面对秋招失利与AI技术的冲击,大学生该如何重新定义成功与自我价值?河南大学推出的原创心理情景剧《拥抱AI》,为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生动注脚。

该剧讲述了播音专业毕业生“扬扬”在省电视台求职落选,而岗位被AI主播取代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最终,在老师的心理疏导下,她和同学们开始重新审视与技术的关系,化焦虑为动力,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饰演“扬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李彬扬坦言,她曾与角色一样,坚信专业壁垒难以逾越,AI的出现一度动摇了她的信心。参演《拥抱AI》的过程,对她而言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构。

“当我们将播音专业独有的情感表达与人性温度,注入AI的升级塑造中,才发现技术无法复制的正是人性深处的共情与创造力。”李彬扬说。这种从“被替代者”到“共创者”的转变,让她领悟到:真正的职业价值不在于抗拒变革,而在于如何将专业灵魂植入技术骨架。“拥抱变化,实则是拥抱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河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魏艺铭指出,感谢河南省教育厅思政处的精心筹备,此次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展演以“向光而行”为主题,精准契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这次展演的心理情景剧,既有人际隔阂、学业压力、自我认同迷茫等现实困惑,更传递出学生们追求心灵成长、向往光明的积极诉求。

“心理情景剧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高度情景化的体验载体,”魏艺铭认为,“它以舞台艺术形式,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象化、故事化。”这不仅为参演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梳理情绪的窗口,也让观演师生能够通过共情产生共鸣,实现认知内化,直观感知心理成长的力量。同时,剧目通过公开呈现情感困扰,构建了安全的情感空间,促成了集体疗愈。这种生动鲜活的形式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实践。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弯文奎 魏文杰/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阳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