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设计,秦汉如何搭建起千年的朝贡体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1:58 1

摘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对着群臣抛出一个重磅问题:“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对着群臣抛出一个重磅问题:“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这一议,议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此之前,诸侯列国的最高统治者都叫“王”。周文王、楚怀王、齐威王……可在秦始皇眼里,“王”已经配不上“一统天下”的功绩,于是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二字,定为天下唯一的至尊称号。至于过去的“王”,则被降级成了皇帝麾下的“小弟”。比如汉初刘邦封的楚王、齐王,都是要向皇帝称臣的“诸侯王”。

秦始皇或许没料到,他这套“皇帝-王”的层级设计,不仅成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标配”,还慢慢延伸到了亚洲大陆以及更远的地方,搭起了一套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框架。简单说就是:中原王朝的“皇帝”是“天朝上国”的核心,周边认同这套秩序的政权,要想获得“正统性”,就得由皇帝来封个“王”的头衔。而这些“王”,则以“朝贡”的方式,维系与中原的联系。

最早参与到这套秩序中的,就有当时日本列岛的政权。

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洛阳皇宫里来了一群特殊的使者。他们是来自大海以东的“倭奴国”,穿着奇特的服饰,带着当地的土特产,一见到光武帝刘秀就恭恭敬敬行礼,请求归附。刘秀见他们远道而来,诚意满满,便赐了一枚金印,印文是“汉委奴国王”(“委”就是当时中原对日本的称呼“倭”)。这枚金印后来消失了近两千年,直到1784年,在日本福冈县志贺岛,一个农民在田里耕地时偶然挖到。如今它成了日本国宝,静静躺在福冈市博物馆里,见证着古代中日最早的“册封互动”。

不过那时候的“倭奴国”,还只是日本列岛众多“小政权”中的一个。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一样,当时的日本列岛散布着上百个部落国家,彼此打来打去,谁也没能统一。“倭奴国”主动来东汉朝贡,一方面是想借助中原王朝的“名头”抬高自己在列岛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想换取中原的丝绸、铁器等物资。毕竟那时候的中原,文明程度可比日本列岛高多了。

到了三国时期,情况变了。日本列岛出现了一个“大哥级”的政权——邪马台国,掌权的是一位叫卑弥呼的女王。这位女王很有手腕,不仅统一了周边的奴国、伊都国等几十个小国,还敏锐地意识到: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得跟中原的“大哥”搞好关系。

于是在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卑弥呼派了一个叫难升米的使者,带着10名奴隶、2匹班布(一种粗糙的麻布),跨越东海,来到曹魏的都城洛阳。这一次,邪马台国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倭国”(列岛联盟的统称)的名义来朝贡。魏明帝很高兴,不仅热情招待了使者,还下了一道正式的册封诏书: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赐给她金印、紫绶带,还有锦缎、铜镜、珍珠等一大堆礼物,光铜镜就给了100面,要知道那时候的铜镜在日本可是“奢侈品”,比黄金还珍贵。

使者难升米带着诏书和礼物回到日本后,卑弥呼别提多高兴了。有了曹魏“亲魏倭王”的头衔,她在列岛的权威一下子稳固了不少。周边小国见她得到“天朝上国”的认可,再也不敢轻易挑衅。而曹魏也通过这次册封,再次把中原的秩序延伸到了东海以东。

古时候的“朝贡秩序”,并不是中原王朝单方面的“霸权”。对邪马台国这样的周边政权来说,接受册封、派人朝贡,更像是一场“双赢”:他们得到了中原的文明认可和物资支持,还能借“天朝上国”的名头巩固自身统治;而中原王朝则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文化和秩序理念传播出去,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亚洲文明圈。

从秦始皇定“皇帝”名号,到刘秀封“倭奴国王”,再到魏明帝册“亲魏倭王”,短短几百年间,一套影响亚洲近两千年的秩序框架慢慢成型。而那些藏在历史里的细节:志贺岛田地里挖出的金印、卑弥呼使者带往洛阳的班布、魏明帝赏赐的百面铜镜,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坐标,标记着古代亚洲文明交流的最初轨迹。

来源:杂家归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