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读一本书 · 在缓慢崩塌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尊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0:32 1

摘要:“我一共犯过两次错,两次都以被赶走告终……我的令人不快的事都是真的。”让-保罗·杜波瓦在《每个人》的开头这样写道。但这不是忏悔,而是邀请——邀请我们走进主人公保罗·汉森的生活,也是走进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个可能失控的自己。

一个普通人回顾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却在绝望中找到生活真谛。

“我一共犯过两次错,两次都以被赶走告终……我的令人不快的事都是真的。”让-保罗·杜波瓦在《每个人》的开头这样写道。但这不是忏悔,而是邀请——邀请我们走进主人公保罗·汉森的生活,也是走进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个可能失控的自己。

关键是你能不能洞见属于你自己的生活真谛。

这本小说在法国创下了销售70万册的纪录,翻译到30个国家和地区。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是一本温暖又残酷、忧郁而明亮的当代叙事。

保罗出生在法国图卢兹,父亲是丹麦裔牧师,母亲是经营艺术影院的先锋派。这样一个家庭本就潜伏着危机,“先锋派的母亲与捍卫传统宗教信仰的父亲之间的分歧越来越难以弥合”。

杜波瓦以平静克制的叙事,将保罗生活中的细碎挫折编织成一幅缓慢崩塌的画卷。他成为一栋公寓楼的管理员,兢兢业业服务二十多年,有深爱的妻子和可爱的狗狗。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父亲因赌博去世,妻子在空难中丧生,自己被解雇。这一连串打击将保罗推向了崩溃边缘。终于情绪失控,在一次冲突中将对方打成重伤。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方式都不同”,杜波瓦通过这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试图让我们理解:不必用自己的活法去评判他人,每个人都有隐痛,都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每个人》探讨的是这样一个现实:在这个号称平等的世界里,不平等仍是社会的必然。评论者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情。

杜波瓦的文风“忧伤又温暖,残酷又幽默”。他能在描述最沉重的主题时,突然插入一丝冷幽默,让人在绝望中瞥见希望。

比如,他笔下的监狱生活并非全然黑暗。保罗的狱友霍顿是飞车党成员,涉嫌谋杀,却“会怕看牙医,对老鼠怕得要命,还有他竟然从小就害怕理发”。

这种悲喜交加的笔调使《每个人》避免了悲号与怨天尤人。小说里面的确充满忧伤,但时不时又会给你来一点冷幽默。这就是生活,生活本来如此。”

《金融时报》评价《每个人》是关于一个陷入困境的梦想家的动人故事……《世界报》称其为一部关于失败的优美小说。这些评价指向同一个事实:杜波瓦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普遍状态,那就是失败无所不在,而《每个人》最打动人的,或许是它传递的那种在逆境中坚守尊严的力量。

小说中的保罗是一个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作为公寓管理员,他认真对待68个业主,甚至会在老人过世时守在他们身边。

但这种认真生活的态度,却可能在“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就被剥夺走一切”。杜波瓦想表达的正是:即使社会存在不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容他人驾驭。

杜波瓦没有给出廉价的救赎,而是在保罗破碎的生活中,保留了人类最后的尊严与温暖。

合上这本小说,我们或许会想起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崩塌瞬间,然后轻声说一句: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来源:正午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