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球海洋中约200万种海洋生物,仅少数被正式命名,且新物种从发现到公布常需数十年。2025年,国际团队突破技术瓶颈,一次性描述14种新海洋无脊椎动物,其中一种 mollusk 来自6465米深的阿留申海沟。这些新物种有何特别?
地球海洋中约200万种海洋生物,仅少数被正式命名,且新物种从发现到公布常需数十年。2025年,国际团队突破技术瓶颈,一次性描述14种新海洋无脊椎动物,其中一种 mollusk 来自6465米深的阿留申海沟。这些新物种有何特别?
地球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大部分仍未被探索。据估计,海洋中现存约200万种海洋生物,而被正式命名和描述的仅占一小部分。一个重大挑战在于,新物种从首次发现到正式发表,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这一过程存在严重延迟。
“海洋物种发现计划”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该计划提供了一个高质量、数据丰富的发布平台,专门用于简洁描述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物种。这种创新性方法能大幅缩短新物种的描述周期——在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背景下,这一优势至关重要,因为许多物种可能在科学家发现它们之前就已灭绝。
该计划由森肯伯格海洋物种联盟(SOSA)协调推进,该联盟是森肯伯格研究所与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项目,旨在促进全球合作、为物种记录提供技术支持,并推动高效的分类学研究发布工作。
“海洋物种发现计划”的第二批重要成果中,20多名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描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4种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物种和2个新属,包括蠕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我们的共同愿景是让分类学研究更快速、更高效、更易获取,也更受关注。”
森肯伯格研究所与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成立的“发现实验室”,为大部分新物种的描述提供了关键支持。该实验室提供了综合研究方法的使用权限,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成像、分子条形码技术和显微CT扫描等。这些技术帮助研究人员获取高质量数据,为可靠的物种描述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研究的动物,来自深度1米至6000多米的海洋区域。其中栖息最深的是一种名为“Veleropilina gretchenae”的新软体动物物种,它是在阿留申海沟6465米深处被发现的。该物种属于单板纲,是首个直接从正模标本中获取高质量基因组并发表的单板纲物种。
这批研究成果中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是对肉食性双壳类动物“Myonera aleutiana”的解剖描述。它是第二种完全通过无创显微CT扫描完成详细记录的双壳类物种。扫描过程生成了超过2000张断层扫描图像,清晰展示了这种双壳类动物的内部组织和软体结构。这也是首次对“Myonera”属任何物种进行详细的解剖信息研究。
该物种的发现还刷新了深度纪录:它生活在5170米至5280米的深海中,比此前记录的任何“Myonera”属个体都深约800米。
其中一种新描述的物种,是为了纪念约翰娜·丽贝卡·森肯伯格(1716-1743)而命名的。她是一位博物学家和赞助人,曾为科学和医学领域提供支持,为森肯伯格自然研究学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种端足类动物被命名为“Apotectonia senckenbergae”,发现于加拉帕戈斯海脊热液喷口区域的贻贝床中,所处深度为2602米。
部分深海生物有着奇特的外形:寄生等足类动物“Zeaione everta”的雌性个体背部有独特的突起,形似爆开的爆米花。其属名“Zeaione”源自玉米属“Zea”,正是为了体现这种外形特征。该物种发现于澳大利亚潮间带,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新属。
这篇论文还进一步揭示了已知深海物种的更多信息,例如生活在5000多米深海中的象牙贝“Laevidentalium wiesei”。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象牙贝身上藏着一个“秘密搭车客”——一只附着在贝壳前端(凹面一侧)的海葵。这是首次在“Laevidentalium”属中发现此类共生关系。
这次发现的14种新物种,涵盖了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还刷新了部分物种的深度纪录。如果让你给其中一种新物种命名,你会选择什么灵感来源?是地理位置,还是生物特征?
来源:悠悠趣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