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苗绣市集,踏入这片浸润着苗族千年文化的土地,记者们遇见了两代传承人接力讲述的非遗故事,还有50名宝妈主播共同“绣”活的动态风景。
10月29日,“网媒看贵州·锦绣展黔程”锦绣计划网络媒体基层行活动走进贵州凯里市。
走进苗绣市集,踏入这片浸润着苗族千年文化的土地,记者们遇见了两代传承人接力讲述的非遗故事,还有50名宝妈主播共同“绣”活的动态风景。
从北京潘家园的绣片小摊,到直播间里的千万次点击量;从传统服饰的一针一线,到文创产品的新潮表达,古苗疆刺绣正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背着绣片闯北京,让老技艺“遇见”新可能
故事的开头,藏着一位贵州女性的韧劲。2000年,彼时的刘英还未想到,自己背着一布袋老绣片北上的背影,会成为古苗疆刺绣出发的起点。那时家境清贫,丈夫的工资难以撑起全家生计,而她手中的画笔与对苗绣的执念,成了最踏实的出路。
“每次把收来的老绣片卖掉,心里都空落落的,那些绣着苗族图腾的纹样,卖出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摊位前,刘英看着来往的人群,一个念头渐渐清晰:不能只做“搬运工”,要让苗绣的美留存起来。
她尝试将苗族的蝴蝶纹样绘制在丝绸上,制作出既蕴含文化韵味又兼具实用性的新中式服饰。没想到,这份创新很快迎来了意外的“伯乐”杨丽萍。
当时,杨丽萍的妹妹在市场里偶然瞥见这些服饰,一眼就被纹样里的民族风情吸引,当即决定为姐姐定制专属服装。自此,刘英的绣品成了杨丽萍团队的“专属定制”,苗绣的细腻与灵动,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但个体经营的局限很快显现:企业客户要对公发票,散落各地的绣娘技艺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时好时坏。2013年,贵州省妇联“锦绣计划”的实施,为刘英提供了关键支持。在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下,她正式成立了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
她把北京的设计稿寄回贵州,在各地开设绣娘培训班,按照市场需求手把手教技艺。“并非让绣娘盲目刺绣,而是要让她们明白,自己的手艺能够获得市场认可,从而支撑起家庭的开支。”刘英说。
接过“接力棒”,让宝妈在直播间“绣”出价值
“妈妈你别担心,有我在!线上交给我,你专心把线下的绣活做好就行。”2022年,刚大学毕业的潘晓慧,给母亲刘英吃下定心丸。
这位26岁的姑娘,从小跟着外婆绣花,跟着母亲学绘画、剪纸,苗绣早已刻进她的成长记忆。毕业时,她没犹豫就回到凯里,接下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如今已是市级苗绣传承人。
在母亲刘英心里,年轻人总是自带“闯劲”。潘晓慧发现,凯里有不少宝妈,她们想赚钱、有时间,却因为要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务工。
“她们比较闲,但是心里又盼着能挣钱,刚好能和苗绣的需求对上。”于是,她萌生了组建“宝妈主播团队”的想法。
从零开始的路,比想象中难。最初,宝妈们拿着像素模糊的手机开播,画面里的绣品失去了细节,直播间流量很少,有人悄悄打了退堂鼓,“是不是我们做不了这个?”
但潘晓慧没放弃,她带着团队帮宝妈们更新设备,开设起培训班,慢慢地,直播间里的提问多了,下单的消息响了,潘晓慧的主播团队逐渐成长为50人。
“我们接件就可以在家刺绣,还可以直播赚流量,还可以卖材料包,现在是三个赚钱途径。”宝妈们的话,实现了潘晓慧想要的“共赢”——让苗绣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能托起女性价值的“平台”。
从材料包到文创,让苗绣“走进”日常生活
在潘晓慧的工作间里,到处都是时尚货,绣着苗纹的钥匙扣、印着铜鼓纹的书签、能当装饰画的刺绣抱枕。“我们不想让大家买了材料包,绣完就放抽屉里落灰。”她笑着拿起一个抱枕,“你看这些,绣完能放沙发上用,每天都能看见,这才是实用的传承。”
如今,团队的材料包早已不局限于“绣布”“针线”,而是延伸到窗帘、抱枕、围巾等日常用品,还支持定制。每月,这些材料包会从凯里出发,销往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数量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而在母亲刘英深耕的服饰领域,传承也从未停步。公司在全国有稳定的代理商,传统苗绣服饰仍是“主力军”,但设计里多了些年轻元素——比如把苗绣纹样绣在西装领口,或是用轻薄的面料做连衣裙。
“非遗不是‘老古董’,要跟着时尚走,跟着市场走,才能代代传下去。”潘晓慧说道。
在她看来,妈妈负责把根扎稳,她负责让枝叶长得更茂。如今公司形成了“服饰为主、文创为辅”的格局,年销量稳步增长,古苗疆的朋友圈逐步扩大。
今年,潘晓慧还带着宝妈主播团队参加了“创客中国”比赛,凭借“非遗+宝妈就业”的模式拿下优秀奖。同时,公司一楼正在改造的商品销售点,也即将开门迎客。未来,游客来到凯里,不仅能看苗绣,还能捎带伴手礼回家。
“以前总担心,我老了之后,没人接着做苗绣。”看着女儿的成长,刘英眼里满是欣慰。而潘晓慧的心里,早已种下了更长远的计划:继续培育主播团队,让更多宝妈赚钱;还要挖掘更多苗族纹样,设计出更受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