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感”不是玄学,而是内容人对平台节奏、用户情绪与传播机制的敏锐捕捉力。这篇文章从实操角度出发,拆解新媒体运营如何通过模仿、拆解、复盘与共创,一步步训练出属于自己的“内容直觉”。
“网感”不是玄学,而是内容人对平台节奏、用户情绪与传播机制的敏锐捕捉力。这篇文章从实操角度出发,拆解新媒体运营如何通过模仿、拆解、复盘与共创,一步步训练出属于自己的“内容直觉”。
但凡你作为新媒体运营去求职,招聘JD上肯定有一条要求:有网感。
行业里的运营大佬们,往往看到这个玄学词汇,对视一眼,看破不说破,朋友接着做。
可作为摸爬滚打在运营一线的打工人,真碰上甲方爸爸拿着作品看了三遍,摸着下巴说“没网感”时,你能撂挑子不干吗?
但是你让甲方说说具体哪儿不行,他也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所以有时候,我真的很烦,外行瞎指挥!
运营人每天刷短视频、刷小红书,眼睛都快刷成老花眼了,可这“网感”咋就培养不起来呢?
先别急,秃头老王先唠唠,好内容到底是咋回事。
前三秒抓住观众,这谁不知道啊!钩子一个接一个抛,标题得简洁明了,热点得蹭,梗得玩,还得有利他性,这都是咱写文案时的“葵花宝典”。
大道理都懂,实战时一做一个不吱声。咱们能不能逆向思维,那没有网感的坏内容,长什么样?
别觉得这就是好内容的反义词那么简单。你回想回想自己刷短视频的时候,那些爆款视频,那些熟悉的BGM,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在脑子里蹦出来,可那些烂视频,你可能想破脑袋都想不起几个,因为压根没印象。
其实啊,知道不好的内容是啥样,这才是专业运营人所谓的“网感”核心。那这“网感”怎么培养呢?
首先,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先得学会,在刷短视频、刷小红书的时候带点脑子,别看到擦边视频就傻乐。
尤其是刷到那些自己压根儿不感兴趣、数据惨得个位数的视频时,别急着划走,站在运营同行的角度上juedge一下。
咱得划回去琢磨琢磨,刚刚为啥就划走这篇笔记呢?是他前三秒没吸引力,场景不够带感,还是标题太绕,让人摸不着头脑?
把这些原因都给捋清楚,记下来,下回自己做内容的时候,就拿这当尺子量一量。
再就是,运营人一定要学会AB测试。、
每次发完视频,等流量跑得差不多了,就盯着数据,找能改进的地儿。
要是完播率差,那是不是开头不够劲爆、文案钩子不够fresh、文案结构松松垮垮、视频剪辑节奏拖泥带水?
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改改,再重新发,也不用担心查重,换个平台发发呗。
要是数据变好了,那说明这改法管用,就把这招儿记心上。要是数据还是没起色,那也别灰心,起码能知道可能是选题、场景、出镜表现力这些比较“隐蔽”的地儿出了岔子,这不也是一大收获嘛!对新手来说,这可比啥都强。
还有啊,咱别老想着在别人视频和笔记下边评论“只要你像我一样多互动,你也能涨粉”,那点儿用都没有!
真想搞出爆款,告诉你一个讨巧的办法,就去同行最热的那条视频笔记下边,找点赞最高的评论,以这评论为主题,认真做条内容出来,保准比你到处乱评论强百倍。
同行评论区的高赞评论,不就是现成的爆款选题吗?
培养网感这件事儿,说白了就是得多用心,多反思,多尝试,慢慢来,总会找到感觉的!
本文由 @秃头老王聊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