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咨卡村的深山褶皱里,81岁的彝族老人李桂兰指尖翻飞六十余载,以火草为经、匠心为纬,织就出承载彝族千年文化的火草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纺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用一生坚守,让这项古老技艺从深山走向全国,成为彝乡最亮眼的文化名片。
在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咨卡村的深山褶皱里,81岁的彝族老人李桂兰指尖翻飞六十余载,以火草为经、匠心为纬,织就出承载彝族千年文化的火草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纺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用一生坚守,让这项古老技艺从深山走向全国,成为彝乡最亮眼的文化名片。
半生坚守火草为媒织匠心
1944年出生的李桂兰,21岁便追随本村纺织能手李水凤,踏入火草纺织的世界。“采叶、剥绒、捻线、织布、缝衣,十多道工序一道都不能省”,谈及技艺,老人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火草纺织最磨人的便是采火草与提线,随着生态变迁,火草资源日渐稀缺,而一件火草褂需采集千万片火草叶,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成品重量达1.5公斤以上。但这份繁复换来的是独一无二的珍品——火草褂洁白素雅、厚实柔韧,既能防水耐磨,又能冬暖夏凉,是彝家人智慧与自然的馈赠。六十余载寒来暑往,李桂兰的双手布满老茧,却始终坚守着这份“慢工细活”的匠心。
破俗传艺薪火不熄续文脉
“只传女不传男”,这是火草纺织技艺流传千年的老规矩。但2018年,李桂兰却打破传统,收下了村里退伍返乡的小伙李稳。起初的犹豫,在李稳执着的求学诚意中渐渐消散。央视纪录片《织焰》中,记录下李稳从采叶剥绒屡屡受挫,到在李桂兰耐心指导下,最终在火把节“草褂成人礼”上完成首件作品的蜕变。这一突破,为技艺传承打开了新天窗。如今,李桂兰已培养12名徒弟,她们跟着老人春采火草、秋捻丝线,一年能缝制20余件火草褂,让非遗技艺既得以延续,又成为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织焰出山文化名片耀四方
从深山彝寨到央视荧幕,火草褂的声名随着镜头传遍四海。2019年《织焰》、2025年《从自然之中拾取智慧编织出传承千年的火草褂》两档节目播出后,咨卡火草褂成为家喻户晓的非遗瑰宝。马龙区文旅局积极搭建平台,将火草褂推向省内外展销会,邀请专家点评推介;多所高校师生慕名而来,在咨卡村开展社会实践,沉浸式体验这项古老技艺。“曾经怕年轻人嫌麻烦不愿学”,李桂兰的担忧如今已渐渐消散,各方努力让火草纺织技艺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喜爱。
“咨卡山高坡连坡,妹采火草几大箩箩”,民谣悠扬中,李桂兰的指尖依旧在织机上流转。她织出的不仅是一件件承载乡愁的火草褂,更是彝族文化绵延不绝的血脉。这位八旬匠人用一生坚守,让火草纺织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继续讲述着彝家人与自然相依、与传统相守的动人故事。
曲靖融媒记者 张袁子奇 实习生 杨怡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