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病死的,而是乱求医死的?这5病过度就医反害命?医生说答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0:38 1

摘要:李大爷今年七十二岁,退休前是位中学教师,平时注重养生,却有个习惯让家人忧心——只要身体稍有不适,他就急着往医院跑。

李大爷今年七十二岁,退休前是位中学教师,平时注重养生,却有个习惯让家人忧心——只要身体稍有不适,他就急着往医院跑。

上个月因轻微头晕,他一周内连换三家医院,重复做了四次头颅CT。

最后医生无奈告知:“您这头晕是颈椎老化引起的,检查太多反而增加辐射风险。

李大爷诧异地问:“多做检查不是更保险吗?

这样的案例在门诊日渐增多。

过度就医,这个被忽视的健康隐患,正悄然成为某些慢性病患者的“隐形杀手”。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教授指出:

“临床上约30%的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医疗行为,其中五种常见病的过度诊治反而可能加速健康恶化。”

血管像水管,适度养护才能用得更久——这个比喻在医学界广为流传。

当人们因害怕疾病而频繁求医时,可能触发“医疗瀑布效应”:一次不必要的检查引出假阳性结果,导致更多检查,最终接受本不需要的治疗。

普通感冒的过度治疗最为典型。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数据显示,约85%的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病程通常5-7天自愈。

然而,许多患者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导致肝损伤风险增加3倍。

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指出:

“感冒药中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每日超过4克就可能引起急性肝衰竭。”

轻度高血压的用药陷阱同样值得警惕。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界定,一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 可先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

但许多患者急于用药,忽略了利尿剂可能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哈佛大学一项10年随访研究显示,过度降压反而使舒张压低于70mmHg的老年患者跌倒风险增加42%。

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循环是另一个重灾区。

统计表明,95%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只需定期观察。

然而,频繁的穿刺活检和CT检查不仅带来心理负担,还可能因碘造影剂影响甲状腺功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研究发现,过度诊断的甲状腺癌患者中,20%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术后需终身服药。

骨质疏松的过度补钙问题在绝经后女性中尤为突出。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每日钙摄入量为1000-1200mg,但许多患者同时服用高剂量钙片和维生素D,导致血钙过高引发肾结石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数据显示,长期每日补钙超过2000mg的人群,肾结石发生率升高30%。

轻度焦虑症的用药依赖也不容忽视。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调查显示,近40%的轻度焦虑患者仅通过心理疏导即可改善,却长期服用镇静类药物。

这些药物不仅可能产生依赖性,还会掩盖真正的心理问题。

药物副作用累积效应逐渐显现。

肝脏作为“人体化工厂”,每天超负荷代谢多种药物。

解放军总医院肝病中心统计显示,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高达28%。

像李大爷这样常年服用十余种保健药和处方药,转氨酶水平已是正常值的2倍。

免疫功能开始失调

适度免疫刺激能保持免疫系统活力,而过度灭菌环境反而削弱抵抗力。

德国一项研究表明,每年使用抗生素超过3次的成年人,五年内耐药菌感染风险增加5倍。

就像温室花朵,突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更容易生病。

心理依赖形成健康焦虑循环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接诊的“疑病症”患者中,65%有频繁就医史。

他们每两周就要检查一次身体,稍有异常就恐慌不已——这种“健康焦虑”本身已成为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干预。

经济负担转化为健康压力

重复检查和不必要药物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造成家庭经济压力。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调查显示,过度医疗使慢性病患者年均支出增加8000元,这部分经济压力反过来又通过应激机制影响血压和血糖水平。

原发病因被忽视

就像只擦玻璃不修框架,过度关注症状而忽略病因是最大隐患。

一位冠心病患者执着于每月做心电图,却不愿改变高脂饮食和吸烟习惯——这种“治标不治本” 的做法,使血管状况持续恶化。

建立科学就医观念是关键第一步。

记住三个“不”原则:不轻信网络谣言、不盲目跟风用药、不重复检查同一项目

建议选择一位固定家庭医生,建立连续健康档案。

中国医师协会推荐使用“健康问题优先级评估法”——将健康问题分为紧急、重要、常规三类,只有前两类需要立即就医。

掌握自我监测技能能减少不必要的门诊。

高血压患者可在家规律测量并记录“血压日记”;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糖仪每周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骨松风险人群通过“一分钟骨松测试”评估风险。

定期监测比频繁就医更重要,国家卫健委推出的“健康中国”APP提供专业自查指南。

培养非药物干预习惯

对于轻度高血压,每日30分钟快走比降压药更安全持久;针对失眠问题,建立固定作息比安眠药更有效;改善骨质疏松,负重运动比单纯补钙更能增加骨密度。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证实,坚持半年非药物干预的一级高血压患者,60%血压恢复正常范围。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今天开始,不妨试试建立自己的“健康日记”,记录症状变化和生活方式,下次就医时带给医生看——这比重复检查更有价值。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文提供的建议为通用健康知识,个人健康状况千差万别,专业医生能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过度就医问题通过科学认知和规范行为是可以改善的,但需要您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管理计划。

参考资料:
1.《中国慢性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2.《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过度医疗专刊
3.《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第22版)》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常见疾病合理就医篇》
5.《柳叶刀》全球医疗资源利用研究
6.《中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手册》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