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早知道中国会发这么大火,当初就不该让荷兰抢走安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0:29 1

摘要:对于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来说,2025年的冬天不仅要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而且也注定将比以往更加寒冷、更加严酷。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欧洲车企后悔了:早知道中国会发这么大火,当初就不应该坐视荷兰抢走安世。

对于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来说,2025年的冬天不仅要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而且也注定将比以往更加寒冷、更加严酷。

9月30日,荷兰政府做了一件震惊全球产业界的事。

他们动用了一部在冷战时期颁布的、几十年来从来没用过的紧急法律,强行接管了中资企业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公司。

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其背后的主要生产线却在中国。安世生产的并不是什么高端的中央处理器或人工智能芯片,而只是“看似普通”的车规级功率芯片

这里之所以要强调“看似普通”,是因为安世的芯片对现代汽车产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它控制着车辆的电源管理、引擎运转和刹车系统。如果把一辆汽车比作一个人,那么安世的汽车芯片就是这个人身上的无数毛细血管。

荷兰政府宣称,他们之所以从闻泰手中强制接管安世,主要是为了“防范技术外流”“保障供应链安全”。

他们或许以为,这只是一场精准的“去风险”操作。

但他们没想到,中国的反制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准。

就在荷兰宣布强制接管安世仅短短几天之后,中国商务部就出手了:禁止安世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出口到国外,只准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相关交易还必须得用人民币。

这一招直接就击中了欧洲汽车产业的命门。

安世中国工厂的芯片产量占安世全球芯片产量的80%以上,年产约900亿颗。

无论大众、奔驰、宝马,还是斯特兰蒂斯、沃尔沃、博世,几乎所有的欧洲车企和供应商,都要依赖安世的芯片。

彭博社近期就欧洲车企的芯片紧缺问题做了一期报道,报道中提到,欧洲车企的安世芯片库存普遍仅能支撑2至4周。

如果半个月至一个月内无法获得补充,那么等待着它们的,就是全线停产的厄运。

从中方宣布叫停出口开始算起,到现在也差不多快4周过去了。

欧洲车企现在正在拼命寻找替代方案,但根本找不到。

重新设计一个车规级芯片方案至少需要12至18个月,而欧洲车企现在连12天都等不起。

大众是第一个拉响警报的。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的高尔夫和途观生产线即将停工,每天都要损失4000万欧元。

奔驰表面上说“短期之内还有库存”,但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已经亲自带队,赶往全球寻找芯片。奔驰内部泄露出来的邮件也表明,如今的情况比2021年那场芯片危机还要糟糕。

沃尔沃公开呼吁欧洲方面,尽快寻求对华外交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沃尔沃在比利时的工厂已经开始安排停工预案。

斯特兰蒂斯旗下的标致、菲亚特等众多品牌,也面临同样的停产危机。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总干事德·弗里斯(Sigrid de Vries)对现在感到十分悲观,她表示:“由于零部件短缺,供应已经开始中断了。这意味着,我们的产线停工可能也就这几天了。”

说来讽刺的是,在这场安世之乱发生之前,没有任何一家欧洲车企试过公开反对荷兰政府的强盗行动。

他们或许是认为,这是政府间的地缘政治游戏,与企业无关。就算安世被荷兰接管了,芯片依然会照常供应。

更有甚者,他们或许还在暗中期待,期待一条更贴近欧洲的供应链,对他们而言会更有利。

可结果呢?

曾经最不起眼、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安世芯片,如今反倒成了最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荷兰执着于推动的所谓“去风险”进程,此刻却在制造最大的风险”。

欧洲车企或许料到了中国会反制,但他们没想到,反制的力度会这么大、目标会这么准。

早知如此,他们当初或许就不会选择沉默了。

但是很遗憾,现实不相信如果。

更令欧洲车企感到扎心的是,就在他们为安世芯片断供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汽车品牌却在他们的主场高歌猛进。

根据彭博统计的数据,今年9月,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暴增397%,全年增长了304%。

奇瑞旗下的欧萌达、捷途系列增长了587%。

上汽名爵稳扎稳打,销量也同步增长了76%。

目前,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达到了7.4%,首次超越韩国,直逼欧洲本土品牌。

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主攻的方向,还是欧洲车企最薄弱的环节,也就是插电混动车型。

中国品牌的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近百公里,价格却比欧洲同类车型低20%以上。

欧洲的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而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对此无能为力。

欧洲用一场即将到来的汽车停产潮,换来了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既然你们把供应链当作政治筹码,那你们就要准备好为自己的短视买单。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欧洲汽车业的这个冬天,注定格外漫长。

来源:沉思的托克维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