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肾病50年,吴阶平院士坦言:4样东西尽量别碰,建议了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0:17 1

摘要:说起肾病,很多人总以为是“年纪大了才有的毛病”,其实并不是。门诊里那些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查出尿蛋白、肌酐升高,甚至已经发展到肾功能不全的,越来越多。肾这个器官吧,不吭不响,但一旦出问题,真的是“悄悄来、猛猛地打”。等你发现它不对劲了,往往已经拖了太久。

说起肾病,很多人总以为是“年纪大了才有的毛病”,其实并不是。门诊里那些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查出尿蛋白、肌酐升高,甚至已经发展到肾功能不全的,越来越多。肾这个器官吧,不吭不响,但一旦出问题,真的是“悄悄来、猛猛地打”。等你发现它不对劲了,往往已经拖了太久。

吴阶平院士,国内肾病领域的一位泰斗级人物,生前在肾脏病研究上倾注了整整50年。他曾多次强调,有几样东西,伤肾非常狠,能避就避。不是说绝对不能碰,但要知道底线。肾脏不像皮肤受伤能结痂,它一旦损伤,很难恢复原样。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

很多人吃饭没味就要加点盐,吃零食必须是重口味才过瘾。但肾脏最怕的,就是长期高负荷地处理钠元素。

盐吃多了,血压跟着飙,肾小球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时间一长,肾脏的过滤功能会慢慢出问题。高血压是引起慢性肾病的常见元凶之一。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吃得咸,是在给高血压添柴加火。

别以为只是炒菜放盐才算“咸”。酱油、火腿肠、泡面、各种调味料、咸菜,全是“隐形盐库”。有些人吃得清淡,但饮料一瓶接一瓶,里面的钠含量也不低。

吴老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就说过:“中国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吃不饱,是吃得太咸。”这话听起来普通,但细思极恐。

头痛、腰痛、痛经……现代人动不动就吃止痛药,尤其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些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几乎是家中常备。

但这些药物对肾脏并不友好。它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止痛,可前列腺素也正是维持肾脏血流的关键物质。一旦被抑制,肾脏的血流量会骤减,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因此出现急性肾损伤。

有些人一吃就几天,甚至一周一周地吃。有些老年人还会以为“止痛药是保健品”,天天一颗。这简直是拿肾在冒险。

肾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肾功能突然恶化,查了半天找不到原因,最后一问,原来吃了止痛药一个月。这种“药物性肾病”,恢复起来非常慢,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

甜食,谁不爱?奶茶、蛋糕、甜点,吃的时候开心得不得了。但吃得太多,代价不仅仅是脂肪,还有肾。

高糖饮食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持续升高,而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成因。糖尿病久了,几乎一半以上的人会发展成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突然发作,而是悄悄地,一点点蚕食肾功能。等你发现尿里开始有泡沫、肿胀、体重下降,那基本已经比较严重了。

更何况,现在不少人还习惯“情绪性进食”,一压力大就靠甜食缓解。吃甜的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个度,肾脏不是你情绪的出气筒,它受不了长期这样的折腾。

“吃点补药吧”“人老了得靠保健品”,这类话听得太多。但补得不对,不补也罢。

市场上不少所谓的“壮肾补气”“排毒养颜”的保健品,成分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中药类保健品中,有一些含有马兜铃酸等成分,一旦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甚至发展成尿毒症。

更有一些保健品压根就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的成分,吃完之后不仅没补到,反而把肾搞得一塌糊涂。

肾脏是代谢毒素的关键器官,吃进去什么,它都得处理。你吃的每一颗保健品,肾都得负责“过一遍”。有些人身体本来就虚弱,结果一顿乱补,反而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保健这事,不是靠药瓶子就能解决的。想保肾,最靠谱的办法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指望靠“吃”来拯救健康。

肾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有多痛,而在于它太安静。很多人直到肾功能衰竭,才发现问题。而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早期肾病几乎不疼不痒,最多就是尿液有点泡、晨起眼皮肿一点,极容易被忽略。如果能早点发现、早点干预,很多慢性肾病是可以控制的。

每年做一次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远比你临时抱佛脚来得有用。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家族史的人,更要长点心。

别把肾病当成老年病,更别等身体“报警”了才去看医生。肾脏不像车子,坏了换个零件就好,它没得换。

吴阶平院士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肾病防得住,但一定得趁早。那些不该碰的东西,能远离就远离,别等出了事才后悔。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陈香美.慢性肾脏病防治的现状与挑战[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3):161-165.

[2]吴阶平.肾脏病学研究五十年回顾[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1-3.

[3]朱红,李梅.非甾体抗炎药相关肾损害机制及防治[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35(10):1340-1344.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