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后俩月,劝大家多攒钱,越早准备越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9:57 1

摘要:酒过三巡,老王,一个前几年在我们这帮人里最体面的家伙,突然红着眼圈说:兄弟们,我可能得把上个月刚换的电车卖了。

十月底,天冷了,我跟几个老哥们儿在路边摊哈啤酒。

酒过三巡,老王,一个前几年在我们这帮人里最体面的家伙,突然红着眼圈说:兄弟们,我可能得把上个月刚换的电车卖了。

我们都愣了。老王,在我们这圈人里,一直是品质生活的代名词。Polo衫必须是某个带马的标,喝咖啡只喝手冲,前两年行情好,他从大厂跳出来搞什么私域流量,座驾从帕萨特换成了蔚来。朋友圈里,不是露营就是滑雪,要么就是又打卡了哪个米其林推荐。

我们这帮搞技术的土狗,还在吭哧吭哧算性价比的时候,老王已经活成了我们想成为但不敢成为的样子。

结果,他说卖车。

细问之下,原因巨特么简单。他那小破公司,上游一个大客户优化了,回款直接断了。下游呢?他是乙方,房租、人工、推广费,哪个都不能欠。资金链咔嚓一下,比北方的冬天还脆。

他老婆问他,咱家不是还有点积蓄吗?老王一查,银行卡里躺着的,不够他下个月的房贷和车贷。

他苦笑着说:我以为我赚的是趋势的钱,结果发现,我只是个高配版的月光族。我那些所谓的投资,不是套在基金里,就是变成了车库里那堆落灰的滑雪板。

老王的故事,扎心不?

特扎心。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能在老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几年,我们被太多诗和远方灌了迷魂汤。什么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赚出来的,什么会花钱才会赚钱,什么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这些话,在增量时代,在那个风口上猪都能飞的年代,是没错的。

但现在是啥时候?2025年都快到底了。

如果你还没看明白,那我得给你泼盆冷水:那个水大鱼大的时代,那个你随便折腾两下就能弯道超车的时代,大概率,已经翻篇了。

我是个搞理工科出身的,喜欢把事儿拆开看。咱们不煽情,不上鸡汤,就用最朴素的逻辑,掰扯掰扯攒钱这件反人性的小事。

为啥说反人性?

因为整个现代商业社会,就是建立在让你花钱的基础上的。你一攒钱,商品就卖不出去,工厂就得停工,经济就不循环了。

所以,各种消费主义的陷阱,早就给你挖好了。

双十一、618、黑五……各种节,本质上都是花钱节。

精致穷、悦己消费、为爱买单……各种新词,本质上都是让你合理化自己的冲动。

你以为是你在消费?不,是系统在驯化你消费。

但在2025年的这个当口,我们必须启动我们的理性脑,对抗这个系统。

第一个逻辑:从增量博弈到存量博弈

这词儿大伙儿都听腻了,但我还得说。

啥叫增量?

我打个比方。十几二十年前,咱们就像坐在一台飞速上升的电梯里。那个年代,经济每年8%、10%地往上窜。你在电梯里,就算啥也不干,你也在上升。你胆子大点,在电梯里蹦跶两下(创业、投资),你可能比别人升得更快。

那时候,你花钱大手大脚,没事。为啥?因为你知道,下个月的工资,明年的年终奖,大概率比现在高。你的未来预期是极其乐观的。

现在呢?

电梯慢下来了,甚至有点往下出溜。

这就是存量博弈。啥叫存量?就是蛋糕不怎么变大了。你想要多吃一口,就得从别人碗里抢。

在存量时代,什么最重要?

不是进攻,而是防守。

你看看这几年的现实:行业优化是不是常态?你那个铁饭碗是不是也开始生锈了?你楼下开了十年的小饭馆,是不是也悄悄换了老板?

当不确定性成为唯一的主题时,你手里有多少确定性?

你那点精致的装备,在你失业的第30天,能换成几个馒头?

在存量博一的牌桌上,谁的筹码多,谁能熬到最后,谁才是赢家。而我们普通人手里最硬的筹码,不是你那虚无缥缈的人脉,也不是你那随时可能归零的认知,就是你银行卡里那串冷冰冰的数字。

第二个逻辑:戳破投资的泡沫,认清现金的价值

肯定有人反驳我:你这不对。钱放银行里,不就毛了吗?通货膨胀了解一下?

我太了解了。

过去二十年,谁攒钱谁傻。因为你攒钱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印钞的速度,更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你辛辛苦苦攒十年,不如人家倒霉(划掉)倒买倒卖一套房。

这就导致了一种全民焦虑:钱必须滚起来。

于是,P2P爆雷,你踩了;原油宝,你懂了;诺安的基金经理,你比你亲爹还熟;比特币的K线图,你半夜三点还在盯。

结果呢?

我得说句扎心的大实话:对于90%的普通人来说,你所谓的投资,本质上都是高收费的赌博或者认知税。

你根本没那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财报;你也根本看不懂啥叫宏观对冲;你甚至连复利的本质是正向收益+足够长的时间都忘了,只记得All in和梭哈。

你只是把你的积蓄,变成了别人(基金经理、交易所、项目方)的手续费。

所以,别扯什么钱放着就毛了。

在经济下行周期,或者说在去杠杆的周期里,现金为王不是一句空话,是保命的真理。

你想想,如果危机真的来了,比如你突然失业,或者家人生病。

你那个套牢在2800点的基金,能瞬间变现吗?你那个价值连城的古玩字画(大概率是假的),能马上付医药费吗?你那套老破小的学区房,能在不打骨折的情况下三天内出手吗?

不能。

能救你的,只有现金。

我们理工男讲究一个鲁棒性(Robustness),也叫反脆弱。啥意思?就是系统在面对黑天鹅(突发意外)时,不容易崩溃。

对一个家庭来说,现金储备,就是你的反脆弱系统。

我发现,很多人对攒钱有误解。

一说攒钱,就想到抠门。想到为了省两块钱公交费,走半小时路;为了省五毛钱,在菜市场跟大妈吵半天。

这不是我说的攒钱。这是贫穷思维在折磨你。

我说的攒钱,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配置。

它不是让你不花钱,而是让你把钱花在刀刃上,把那些非必要的、被系统驯化的消费,统统砍掉,然后把省下来的资源,投入到战略储备里。

第一,攒钱,是为了买选择权和尊严。

我一个师兄,在大厂干算法。前两年,他老板开始搞职场PUA,天天半夜开会,项目奖金说扣就扣。

组里其他人,敢怒不敢言。为啥?房贷、车贷、娃的补习班,一环扣一环,你敢裸辞?

我那师兄,硬气。直接把辞职报告甩老板脸上了。

我们都佩服他。后来喝酒,他才说:我硬气个屁。我就是怕死。我从工作第二年开始,就雷打不动,每月强制存50%。我老婆也一样。我俩的存款,足够我们躺平两年啥也不干。

你看,这就是选择权。

当你手里的钱,足够你覆盖6个月、12个月、甚至24个月的开销时,你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老板再PUA你,你心里想的是:我不伺候了。

你不用为了那万把块钱,忍受不公,出卖健康,扭曲自己。

这,就是尊严。

第二,攒钱,是个体努力对抗周期趋势。

咱们总说,个体努力要结合历史进程。这话没错。

但现在历史进程是啥?是全球经济的大低谷期,是各种黑天鹅满天飞。这个趋势,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友好。

在下行周期里,个体的最佳策略是啥?

是苟住。

你别老想着弯道超车了,先想想怎么别被甩出赛道。

你别老想着抓住风口了,先想想怎么别被龙卷风刮走。

当大趋势往下的时候,你的个体努力,就应该用在筑高墙、广积粮上。

你每多攒一块钱,你抵抗风险的护城河就宽一厘米。

这是一种极其朴素,但极其有效的微小积累。它不像炒股,今天涨停明天跌停,那么刺激。它就像你每天坚持做100个俯卧撑,很枯燥,很无聊。

但一年后,你再看。

那些活在当下的人,可能已经被生活的浪头打趴下了。而你,这个无聊的攒钱者,虽然没发大财,但你还站着。

在存量博弈的牌桌上,站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最后说点实际的,咱们怎么落地。

既然说了要理性,那我们就不能靠感性去攒钱。

你必须明白:凡是需要靠意志力去维持的事,99%都得黄。

什么我要开始攒钱了!、这个月我只花3000!这种口号,跟你年初办的健身卡一样,都是无效努力。

人,是系统的产物。你必须建立一个自动攒钱的机制,让你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把钱存了。

我给你几个理工男的土办法,简单粗暴,但有效:

别等到月底,看剩下多少钱,再存。你永远剩不下。

你得搞强制自动转账。

发工资那天,比如10号。你设置一个自动转账,把工资的20%、30%(根据你的开销定),立刻转到一个你妈都不知道密码的卡上。

这笔钱,就当是你这个月交给未来安全税了。

剩下的钱,你再拿去花。你就是花光了,你这个月也已经攒下钱了。

这叫先存后花,而不是先花后存。顺序一变,结果天差地别。

这是最基础的家庭财务模型,跟企业管理一样。

第一层:流动账户(活期)

放3-6个月的吃喝拉撒钱。这是你日常开销的。支付宝、微信里的钱,就算这个。

第二层:安全账户(保命)

这就是你强制存下来的钱。至少要存够6-12个月的全部开销(包括房贷、保险等一切)。

这笔钱,绝对不能拿去炒股、买基金。它的唯一使命,就是安全。你可以放大额存单、国债,或者最简单的定期存款。

记住:这笔钱的收益率不重要,流动性和安全性才是第一位的。

第三层:增值账户(投资)

前提是:你的安全账户已经存满了。

那时候,你再拿多余的钱,去考虑什么基金定投、什么黄金、什么可转债。

这时候你的心态就好多了。因为你知道,就算这笔钱亏光了(大概率不会全光),你家也不会断粮。

我说的攒钱,不是让你退回原始社会。

你没必要为了省钱,去吃预制菜的料理包,把自己吃进医院。

你要砍掉的,是那些虚荣性和冲动性的消费。

你那杯40块的网红奶茶,真的比5块钱的茶包好喝8倍吗?

你那个限量版的球鞋,真的能让你跑得更快吗?

你那个为了配新衣服而买的包,是不是又在衣柜里吃灰?

把钱,花在提升自己或者购买高品质耐用品上。

比如,与其买一堆快时尚的破烂衣服,不如攒钱买一件质感好、能穿十年的经典大衣。

与其花钱去网红餐厅排队拍照,不如把钱存下来,报个能提升你主业技能的课程。

前者是消耗,后者才是投资。

写到这,估计快3000字了。

但我必须把话说明白。

2025年只剩下最后两个月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贩卖焦虑。恰恰相反,我是想给大伙儿一个解除焦虑的方子。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焦虑,归根结底,都来自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而我们普通人,对抗这种恐惧的唯一武器,就是确定性。

你每天赚多少钱,不确定。

你老板明年还发不发奖金,不确定。

这个世界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确定。

但你每个月能存下多少钱,这是你100%可以确定的。

当你看着那个安全账户的数字,一点点往上涨,哪怕涨得很慢,你心里都会多一分踏实。

这种踏实,比你朋友圈里任何一张精致的照片,都能给你带来更长久的安全感。

别扯精致穷了,也别幻想一夜暴富了。

从今天起,从2025年的最后这两个月开始,像个松鼠一样,开始积累你的冬粮。

在寒冬里,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先活下来,再等春暖花开。

来源:余一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