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如何判断血糖好坏?记住这8个数字,建议收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9:50 1

摘要:长期偏高,说明胰岛功能在超负荷工作;波动太大,提示血管内皮在受伤;过低,甚至比高血糖更危险,可能导致晕厥或昏迷。

“医生,我空腹血糖7.2,还要不要加药?”

“餐后老是9点多,是不是控制不好?”

很多人都在测血糖,但真正“读懂血糖”的人并不多。

其实,判断血糖是否正常、是否危险,并不复杂——

记住几个关键数字,就能大致知道自己的血糖处在哪个区间,是否该调整或就医。

今天,我们就来聊清楚:到底血糖多少才算正常?多少属于“灰色地带”?多少又该立刻就医?

血糖数值就像身体的“天气预报”——晴天、阴天、大暴雨,都有迹可循。

长期偏高,说明胰岛功能在超负荷工作;波动太大,提示血管内皮在受伤;过低,甚至比高血糖更危险,可能导致晕厥或昏迷。

一项发表在 Diabetes Care (2021) 的研究发现:血糖波动越大的人,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比稳定组高出近40%。所以,不仅要看血糖“高不高”,还要看它“稳不稳”。

第一个数:血糖下限——3.9 mmol/L

这是你需要坚守的“安全底线”。当血糖低于这个水平时,医学上就定义为低血糖。这时,身体通常会发出警报,比如心慌、手抖、出冷汗等。很多朋友只关注高血糖,其实低血糖的危害往往更急迫、更危险,可能会导致晕厥,甚至在夜间不易被察觉。

因此,一旦血糖接近或低于这条线,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比如补充15克葡萄糖或含糖食物。

第二个数:血糖波动最大幅度——4.4 mmol/L

这个数字衡量的是血糖的稳定性,它叫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指的是同一天内,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的差值。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血糖一天之内就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即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这种剧烈的波动也会像海浪不断拍打堤坝一样,悄悄地损害你的血管,增加并发症风险。

研究认为,对于正常人而言,将这个波动幅度控制在4.4 mmol/L以内是理想的。

第三个数:空腹血糖上限——7.0 mmol/L

这是糖尿病的诊断门槛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管理需要努力控制的目标上限。对于大多数糖友,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它体现了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和你身体在不吃东西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如果持续高于这个值,意味着你的基础血糖控制可能需要调整方案了。

第四个数:餐后血糖上限——10.0 mmol/L

吃完饭,血糖自然会升高,但咱得给它设个“天花板”。对于大多数糖友,餐后2小时血糖最好能控制在10.0 mmol/L以下

餐后血糖是反映你身体处理“糖负荷”能力的镜子,它也与你近期血糖的稳定性和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如果经常超标,可能需要审视你的饮食结构或餐后运动是否合理。

第五个数:随机血糖上限——13.9 mmol/L

这个数字代表着需要高度警惕的“黄色预警区”。当你的随机血糖(无论何时测)超过13.9 mmol/L时,身体就可能面临代谢紊乱的风险

虽然未必立刻有生命危险,但它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提示你当前的控糖方案可能出现了较大问题,需要你认真回顾一下近期的饮食、运动、用药或是否存在感染等应激情况。

第六个数:血糖放宽上限——13.9 mmol/L

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同样是13.9 mmol/L,但在这里它代表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暂时接受的“宽松管理线”。对于老年、有严重并发症、或预期寿命有限的糖友,为了避免严控血糖带来的低血糖等更高风险,医生会设定更宽松的目标。

此时,空腹或餐前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随机血糖在13.9 mmol/L以内,可能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七个数:建议就医值——16.7 mmol/L

当血糖超过16.7 mmol/L,你已经进入了“红色警戒区”。此时,身体利用血糖的效率大大降低,并可能开始分解脂肪来供能,这个过程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请不要犹豫,立即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第八个数:高危血糖值:HI

当你的血糖仪屏幕上显示“HI”(High的缩写)时,它意味着血糖值已经高到超出仪器的测量范围(通常>33.3 mmol/L)。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很可能伴随着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必须立即、马上前往医院急诊,刻不容缓!

血糖不是一次测出来的“结论”,而是通过趋势判断身体代谢状态。

1. 连续监测更有意义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它能实时显示全天血糖曲线,避免“盲点”。

研究显示,CGM能帮助患者把血糖达标率(TIR,血糖在3.9~10.0 mmol/L范围内的时间比例)提高约15%~20%。

TIR ≥70% 被认为是理想控制状态。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指标

它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就像“成绩单”,能看出你这段时间控制得好不好。

一般建议:

普通糖友:HbA1c ≤7.0%;老年人或合并多病者:可放宽至 ≤7.5~8.0%。

控制血糖的根本,不在药,而在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

主食粗细搭配,减少精制碳水;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占比15%~20%;每天蔬菜300~500克。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太极);饭后30分钟走一走,帮助“吃掉”血糖。

规律作息、减压控重

睡眠不足和压力大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腰围控制在:男性<90cm,女性<85cm。

结语:希望这份指南能让你对血糖管理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控糖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学会解读这些数字背后的语言,与医生密切配合,你一定能稳稳地驾驭自己的健康。

来源:健康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