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出圈”带火一座城 ——20万人口的小城如何精耕细作接住“泼天富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9:50 1

摘要:察右后旗——这座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北疆小县城,在2025年1—9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旗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和6.5%。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网红打卡地”,乌兰哈达火山的热度持续攀升,而察右后旗正以

察右后旗——这座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北疆小县城,在2025年1—9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旗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和6.5%。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网红打卡地”,乌兰哈达火山的热度持续攀升,而察右后旗正以系统化思维破解“流量如何变留量”的课题,让“泼天富贵”转化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能。

从“单一打卡”到“多元体验”:让游客玩得尽兴

“没想到能在草原上自制‘敖包’,还拍到了这么特别的火山宇航服照片!”来自河北张家口的游客李萌拿着刚打印好的照片,兴奋地向同伴展示。在乌兰哈达火山3号火山脚下,像李萌这样的游客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参与“火山探宝”,或是与草原小山羊合影,或是等待傍晚的灯光秀,原本走马观花的打卡之旅,变得丰富而充实。

“游客来了,首先要让他们玩得尽兴。”察右后旗火山草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丹的话,道出了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首要思路。

乌兰哈达火山群拥有“天然的火山博物馆”“地球上的火星”之称,独特的地质景观是其核心吸引力,但单一的观光模式难以留住游客。为此,当地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围绕“火山+”不断丰富体验场景:春季推出“火山踏青季”,夏季举办万人合唱、“火山摇滚季”,秋季打造“星空露营节”,冬季开发冰雪项目,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找到乐趣。

其中,“宇航服火山打卡”成为现象级传播点。游客身着白色宇航服行走在黑色火山岩上,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经短视频平台传播后迅速“破圈”,相关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我们没有刻意营销,而是搭建场景,让游客自己成为传播者。”赵丹介绍,目前景区已引入3家专业机构提供宇航服租赁服务,旺季时每天有近2000人参与体验,形成了“打卡—传播—引流”的良性循环。

从“一日游”到“多日留”:基建与业态双轮驱动

“以前游客大多是‘早来晚走’,在火山前拍几张照片就离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住上两三天。”察右后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岑海鑫拿出一组数据:2023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为1.2天,2025年已提升至1.8天,“这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是基础设施和文旅业态的双重升级。”

“基础设施是骨架,文旅业态是血肉。”岑海鑫说,为了让游客“留下来”,当地围绕“火山+温泉+星空+草原”打造复合型业态:在星空小镇,游客可以夜间观星,有专业天文爱好者向其讲解星座知识;在温泉小镇,依托当地天然温泉资源,建设温泉康养中心,游客可体验火山岩温泉、草原药浴;在冰雪小镇,冬季开放滑雪道、雪地摩托等项目,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本来只计划来火山拍照片,结果住了3天,泡了温泉、看了星空,还体验了草原诈马宴。”广东游客苏丹宁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乌兰哈达火山相关内容的视频后,原本只预订了一天的行程,“来了之后发现项目太多,赶紧改了行程,这趟旅行比预期的精彩太多。”

察右后旗火山草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腾透露,目前当地正在推进超体感球幕影院建设,建成后游客可通过球幕电影“穿越”到火山喷发现场,“我们要让游客不仅看得见火山,更能感受到火山的魅力。”

从“民宿扎堆”到“集群提质”:让农牧民共享红利

在乌兰哈达火山附近的壹蒙壹牧民宿的院子里,游客们正围坐在一起体验非遗剪纸,屋内的北疆文化展厅里,马头琴、蒙古包模型等展品吸引着游客驻足。“旺季时,我们的12间客房提前一个月就订满了,去年营业额超300万元。”壹蒙壹牧民宿主理人郭晨慧笑着说。

这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是察右后旗民宿产业发展的受益者。2020年,看到火山旅游热度上升,郭晨慧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将自家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刚开始只有3间房,后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又租了邻居的几间房,慢慢扩大了规模。”郭晨慧说,当地不仅提供了20万元低息贷款,还组织她参加旅游技能培训,“从服务礼仪到民宿运营,都有专业老师指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像壹蒙壹牧这样的民宿,在察右后旗已有134家。依托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当地盘活农村牧区闲置房屋200多处,打造了一批兼具草原特色和现代舒适感的民宿,其中甲级民宿2家、丙级民宿14家,民宿规模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民宿不仅解决了游客住的问题,还成为展示草原文化、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察右后旗副旗长乔晓燕说。

为了避免“千店一面”和恶性竞争,察右后旗成立了民宿协会,制定了《察右后旗民宿服务规范》,从卫生标准、服务流程到文化融入都做了明确规定。“协会定期组织民宿经营者交流学习,开展星级评定,倒逼大家提升服务质量。”察右后旗民宿协会会长张建军介绍,目前已有87家民宿加入协会,通过“统一宣传、分散经营、抱团发展”的模式,形成了“火山民宿集群”品牌。

民宿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就业增收。在壹蒙壹牧民宿,5名员工都是当地农牧民,每月工资3000—5000元;民宿的食材大多从周边牧民手中采购,仅去年就带动10户牧民增收。“以前靠养羊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在民宿上班,不仅有固定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民宿员工娜仁图雅说。

据统计,察右后旗通过民宿产业、旅游餐饮、文创销售等,已带动超2000户家庭参与旅游产业链,户均年增收2.5万元。“旅游不是少数人的生意,而是要让老百姓共享红利。”乔晓燕说,当地还在推进“旅游+农牧”融合项目,鼓励农牧民发展采摘园、牧家乐,让游客不仅能观赏火山,还能体验草原生活。

从“流量狂欢”到“长效发展”:完善治理守护未来

“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曾是察右后旗文旅部门最“头疼”的时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引发了交通拥堵、停车难、餐饮住宿价格上涨等问题,导致游客投诉量居高不下。“流量来了,若治理跟不上,就只会消耗景区口碑。”岑海鑫说,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当地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从交通、价格、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治理能力。

在交通保障方面,察右后旗新建和拓宽了通往景区的道路3条,开通了从旗政府所在地到火山景区的旅游专线巴士,每天发车12班次,有效缓解了自驾车拥堵问题;在南北游客中心建设大型停车场,新增停车位2000个,并引入智慧停车系统,游客通过手机就能查询空位、预约停车。“以前来火山,光找车位就要1小时,现在10分钟就能停好车,还能坐专线巴士直达景点,太方便了。”来自山西大同的游客刘先生说。

在价格监管方面,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文旅部门,对景区周边餐饮、住宿、文创商店实行明码标价制度,旺季时每天开展巡查,严厉打击哄抬价格、虚假宣传等行为。“我们还设立了旅游投诉专线,承诺有诉必应、有诉必查,一般投诉24小时内解决。”察右后旗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明介绍,2025年,景区周边旅游投诉量同比下降60%,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5%。

生态保护,是察右后旗发展文旅产业的底线。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脆弱,当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在火山周边种植沙棘、杨柴等耐旱植物1.2万亩;严禁在景区内随意丢弃垃圾,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点50处,配备保洁人员80名;限制景区日接待游客数量,避免过度旅游对生态造成破坏。“我们要让火山不仅现在美,未来也能一直美下去。”察右后旗生态环境局局长韩志军说。

如今的察右后旗,正从“网红打卡地”向“全域旅游目的地”转型。岑海鑫透露,察右后旗正在编制《察右后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6-2030年)》,计划进一步整合火山、温泉、草原、非遗等资源,推出“火山研学”“草原康养”“非遗体验”等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夕阳西下,乌兰哈达火山群被染成金色,游客们在草原上燃起篝火,唱起蒙古长调。这座因火山而兴的小县城,正以真诚的服务、丰富的业态、严格的治理,接住“泼天富贵”,书写着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北疆答卷。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