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哥”白岩松:身患抑郁症,曾多次想不开,56岁白发满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09:49 1

摘要:自90年代以来,他始终是央视的标志性人物,从新闻评论到港澳回归,从两会报道到重大时政,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甚至还被评为“国家段子手”。

文:未央史默

56岁长满白发,常年深受病痛折磨,消瘦的不成人形,甚至还多次产生轻生念头。

这就是“央视一哥”白岩松的真实情况。

自90年代以来,他始终是央视的标志性人物,从新闻评论到港澳回归,从两会报道到重大时政,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甚至还被评为“国家段子手”。

可就是这样一个养养出彩的人,却在人生最高光的时候,选择了“自我下岗”,彻底消失在大众眼前。

身世凄惨

1968年,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海拉尔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在铁路系统工作。

1982年,父亲因癌症离世,年仅30岁的母亲独自挑起家庭重担,每月52元的工资要养活两个儿子和一位老人,煤炉上的窝头和白菜汤成为日常标配。

为了省下水电费,母子三人挤在12平米的平房里,晚上靠煤油灯照明。

因为家庭的原因,白岩松一直想要放弃自己的学业,因此学习成绩长期垫底,高一高二稳居全班倒数第二。

直到高三开学那天,白岩松看见班长在路灯下背书的身影,突然意识到:“如果考不上大学,弟弟可能就要去煤矿挖煤,母亲的腰可能会累得再也直不起来。”

从此白岩松开始了近乎偏执的努力,把课本内容抄在烟盒大小的纸条上,贴满卧室的土墙,走路、吃饭时反复背诵。

用旧台历制作复习计划,四轮复习法让他在半年内刷完200套模拟题。

1985年高考放榜,这个曾被老师认定“考不上中专”的少年,以超出重点线3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成为村里首位考入北京高校的学生。

1989年,白岩松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前往国际广播电台实习,然而三个月后,因“性格太冲”被退回学校。

1990年,央视面向社会招聘,他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考入《中国广播报》,却被分配到资料室编排节目时间表。

每天对着密密麻麻的时刻表,他在笔记本上写满对未来的迷茫:“难道寒窗苦读十年,就是为了给别人的节目打格子?”

1993年,央视筹备《东方之子》栏目,急需采访型主持人,白岩松毛遂自荐获得借调机会,却因浓重的内蒙古口音遭栏目组质疑。

当时的规定是念错一个字罚款50元,他第一个月工资200元,因口误被扣得精光还倒欠30元。

为了纠正发音,他把《现代汉语词典》里的生僻字做成卡片贴满出租屋,每天含着鹅卵石练习绕口令,舌头磨出泡就用盐水漱口继续练。

妻子朱宏钧辞掉工作陪他蜗居在8平米的地下室,两人靠馒头就咸菜度日,一年搬了六次家,却始终把采访稿工工整整地贴在床头。

1995年,白岩松首次以正式主持人身份出现在《东方之子》镜头前,眼神坚定,吐字清晰。

没人知道,为了这一天,他曾在深夜因压力崩溃痛哭,妻子为了帮他纠正发音,把《新闻联播》稿件逐字标注拼音,陪着他熬了400多个通宵。

从那之后,白岩松主持过香港回归,以及北京申奥等重大事件。

可是如此优秀的人,最后还是面临停工的情况。

2010年,白岩松在《对白》节目中谈及房价问题时,那句“难道大家希望房价很低,好工作轻易得到,喜欢的女孩一追就同意?”引发轩然大波。

网友截取片段指责他“脱离群众”,甚至翻出他早年在内蒙古的居住照片,质疑其“站着说话不腰疼”。

2015年,河北肃宁发生重大枪击案,白岩松在连线报道中使用“死亡”一词描述牺牲的民警,被部分网友指责为“蔑视英雄”。

社交平台上,“白岩松滚出央视”的话题阅读量超2亿,甚至有激进者邮寄恐吓信到央视大楼。

同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澳大利亚选手霍顿公开侮辱孙杨“吃药的骗子”,白岩松在评论中强调“运动员应尊重竞技精神”,却被曲解为“态度软弱”。

密集的舆论攻击像无形的重担,逐渐压垮了这个曾经在镜头前从容自信的新闻人。

之后,同事发现他在直播间频繁忘词,原本笔挺的西装挂在身上显得空荡荡——半年内,他的体重从140斤骤降至90斤,衬衫领口松松垮垮地晃荡。

妻子朱宏钧注意到,他开始整夜坐在沙发上抽烟,烟灰缸里堆满烟头,凌晨三四点仍对着天花板发呆。

为此,妻子带着白岩松前往医院检查,最终医生对白岩松下定了“重度抑郁症”的诊断。

从那开始,白岩松的妻子辞掉工作全程陪护他,为了帮他走出阴霾,朱宏钧每天凌晨开车带他去长安街兜风。

这种无声的陪伴持续了三个月,直到白岩松主动提出“想回单位看看”。

从那之后,白岩松开始在网上解说世界杯,镜头前的他依然穿着标志性的深色西装,只是鬓角的白发比从前更多了。

他不再执着于在新闻节目中表达尖锐观点,而是选择在纪录片《行走在大地上》中,用镜头记录偏远地区教师的坚守。

有观众发现,他的主持风格变了,语速放慢,语气里多了份历经沧桑后的温和。

如今的白岩松,偶尔出现在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中,更多时候活跃在高校讲座的讲台上。

从早期与命运死磕的“拼命三郎”,到中年被舆论风暴席卷的“争议人物”,白岩松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阵痛。

那些曾经让他崩溃的恶意评论,那些差点将他击垮的抑郁时光,最终都成了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棱镜。

参考文献

中国日报网——2019-01-04《白岩松首度正面回应“抑郁自杀”传闻:曾抑郁过》

来源:麦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