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选》学成事:善听+明辨+笃行,把精力聚在刀刃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8:40 2

摘要:常有人说“想做成事,要少说多做、专注自我”,可落到生活里,要么被他人评价牵着走,要么在琐事里空耗力气,始终摸不透“成事”的门道。其实,《毛选》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底层逻辑,早已给出答案——成事的关键不是被动回避干扰,而是主动聚焦核心,从“善听、明辨、笃行”三

常有人说“想做成事,要少说多做、专注自我”,可落到生活里,要么被他人评价牵着走,要么在琐事里空耗力气,始终摸不透“成事”的门道。其实,《毛选》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底层逻辑,早已给出答案——成事的关键不是被动回避干扰,而是主动聚焦核心,从“善听、明辨、笃行”三个维度,把精力锚定在真正能出结果的地方。

一、善听:把耳朵对准“真声音”,在倾听中聚合力

毛主席曾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这份“甘当小学生”的智慧,本质是“会听”——不被杂音裹挟,只捕捉能推动事情向前的“真声音”。

生活中,很多人误把“打听消息”当能力:今天凑在一起议论同事的工作疏漏,明天传播无关紧要的是非,看似“消息灵通”,实则把自己变成了负面情绪的“接收器”。不仅耗散精力,还容易陷入人际内耗,离“成事”越来越远。

回溯革命时期,毛主席开展调研时,从不会摆架子、听汇报,而是钻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屋舍,与群众促膝长谈:问农民收成如何、对土地政策有什么意见,听工人对工厂生产的想法、对生活改善的期待。正是这份“放下身段听真话”的态度,让他摸清了实际情况,也让普通群众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这些真实诉求,最终变成了凝聚人心、推动革命的“力量源”。若当时只顾着听流言、守着“官僚架子”,又怎能团结起千万群众,筑牢干事的根基?

放到当下,“善听”的智慧同样适用:

• 职场中:与其纠结“谁背后说我坏话”,不如多听前辈的经验分享(比如“这个项目容易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同事的务实建议(比如“这样调整流程能提高效率”),这些能直接帮你推进工作的“真声音”,才值得用心捕捉;

• 生活里:和家人朋友相处,少听“家长里短的八卦”,多听对方的真实需求(比如伴侣说“最近压力大,想安静待一会儿”),理解背后的情绪,才能减少矛盾、拉近关系;

• 自我成长中:少被“别人的成功学”干扰,多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比如“我真正想做好的事是什么”),也多听“逆耳的忠言”(比如朋友说“你做事容易急躁,得沉下心”),这些声音能帮你校准方向。

“善听”不是“什么都听”,而是“选择性倾听”——把耳朵从无意义的杂音中抽离,对准能给你带来价值、推动事情发展的“真声音”,才能在倾听中聚拢人心、积累成事的力量。

二、明辨:用“战略眼光”看问题,不被局部矛盾绊住脚

毛主席在谈统一战线时曾说:“统一战线中统一是基本的原则,要贯彻到一切地方一切工作中,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能忘记统一;同时不能不辅助之以恰当方式,因为合理处理差异正是为了更好地统一。” 这番话点透了“明辨”的核心——锚定大局目标,不纠结局部小矛盾,才能避免精力内耗。

身边常有这样的人:

• 合作项目时,因为搭档偶尔拖延,就心生不满、处处较劲,忘了“按时交付项目”的共同目标,最后不仅搞僵关系,还耽误了工作进度;

• 团队协作中,总盯着同事“说话方式不够委婉”“做事习惯和自己不一样”,忽略了对方的专业能力,结果因小摩擦消耗了大量精力,正事反倒没办好;

• 自我成长中,因为一次小测试没考好、一次演讲有点紧张,就怀疑自己“能力不行”,忘了“长期提升”的大方向,陷入焦虑内耗。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没看清大局”——把局部矛盾当成了核心问题,把暂时的差异当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回溯长征时期,红军面对的困难远比“搭档拖延”“同事摩擦”更严峻:张国焘的分裂路线干扰、部分指战员对行军方向的疑虑、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但毛主席始终坚持“北上抗日”的核心目标,既坚定维护革命团结的大局,不被局部分歧绊住脚步,又通过耐心沟通统一思想,最终带领红军抵达陕北,保住了革命的火种。

若当时纠结于“谁的意见对、谁的意见错”,沉迷于内部争论,恐怕早就丢了“抗日救国”的大目标,更谈不上后续的革命胜利。

对普通人来说,“明辨”就是学会“抓大放小”:

• 做事前先想“我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比如“完成这个项目,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 遇到矛盾时问自己“纠结这件事,能帮我实现目标吗”(比如“和搭档争对错,能让项目按时交付吗”);

• 面对差异时告诉自己“只要大方向一致,小分歧可以包容”(比如“同事做事慢,但认真负责,我可以多承担一些前期规划,他负责后期核对”)。

就像绘蓝图时,不会因为一笔线条画歪就放弃整张图,成事也不会因为一点局部矛盾就停下脚步。用“战略眼光”盯住大局,才能把精力用在真正能推进目标的地方。

三、笃行:以“务实方式求共识”,把建议变成成事助力

提起“提意见”,有人觉得是“挑刺”,怕得罪人;有人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问题装看不见——可毛主席早就指明:“以正确方式求团结则团结存,以消极退让求团结则团结弱。” 真正的“笃行”,从不是做“老好人”回避问题,而是用务实的方式解决矛盾,把“意见”变成“成事的助力”。

延安整风时期,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没有公开指责的尴尬,也没有私下议论的猜忌,而是通过“个别谈话”“小组座谈”的方式,当面坦诚交流:“你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能忽略了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试试先调研再制定方案”“这个政策落地时,基层执行有难度,或许可以简化一下流程”。

这种沟通的核心,从不是“挑错”,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对方改进”——既维护了同志间的团结,又推动了工作落地。若当时采取“要么忍、要么吵”的方式,要么问题越积越多,要么人心散了,根本谈不上“整风”,更谈不上凝聚力量干革命。

反观现在,很多人把“不说错话”当原则,实则是回避问题的“懒汉”:

• 同事做方案有漏洞,怕得罪人不敢说,结果项目出了问题,大家一起背锅;

• 朋友创业走了弯路,怕伤感情不提醒,结果对方亏了钱,友情也没保住;

• 自己工作中发现流程不合理,怕领导觉得自己“多事”,不敢提建议,结果每天重复低效工作,自己也越来越累。

这些“回避”,看似“不得罪人”,实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不负责任——问题不会因为“不说”就消失,反而会越积越大,最后消耗更多精力。

真正的“笃行”,是“有问题就解决,有建议就务实提”:

• 提意见时,先肯定对方的努力(比如“你这个方案的思路很清晰,考虑得也很全面”),再客观说问题(比如“不过有个细节,可能没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最后给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可以先做个小范围调研,再调整一下”);

• 遇到分歧时,不争论“谁对谁错”,而是聚焦“怎么解决问题”(比如“不管用你的方法还是我的方法,只要能让项目按时完成,我们就试试”);

• 自己犯了错,不找借口,而是主动承担责任,想办法弥补(比如“这次是我没考虑周全,我现在就调整方案,争取明天之前改好”)。

“笃行”不是“蛮干”,而是“务实干事”——不回避问题,不纠结形式,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推进目标”上,才能在行动中积累成事的底气。

四、掏心窝子的话:把精力当“优势资源”,聚焦你的“主战场”

说到底,“善听、明辨、笃行”的本质,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你的时间和精力就这么多,若是散在流言蜚语、鸡毛蒜皮的矛盾里,或是陷在无意义的内耗中,真正该干的“正事”上,必然没力气发力。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这不是“放弃其他”,而是“抓关键”的智慧:当年根据地建设,不贪多求全,而是聚焦群众最急需的“粮食生产”“土地分配”,先解决“吃饱饭、有地种”的问题,再逐步推进其他建设;抗战时期,不纠结于局部摩擦,而是集中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这个主要敌人,才一步步赢得胜利。

对普通人来说,道理也一样:

• 想晋升,就别整天琢磨“谁跟领导走得近”“谁在背后搞小动作”,不如沉下心练专业(比如“把这个领域的核心技能吃透”)、提能力(比如“主动承担难一点的项目,积累经验”);

• 想创业,别纠结“同行的小动作”“别人的质疑”,不如扎进市场摸需求(比如“调研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找机会(比如“发现行业里没被满足的痛点”);

• 想提升自己,别跟风“报一堆课程”“学一堆技能”,不如聚焦“一个核心目标”(比如“今年先把英语学好,能流利沟通”),一步步推进。

这些能让你“真变强”“做成事”的事,才是值得你投入全部精力的“主战场”。

别让别人的闲言碎语打乱你的节奏,也别为小事的摩擦消耗你的情绪。把精力攥在自己手里,盯着目标一步步走——哪怕慢一点,也比东张西望、原地内耗强。

《毛选》的智慧从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教咱们“把日子过明白、把事干扎实”。愿你我都能学会“善听、明辨、笃行”,把精力聚在刀刃上,把想做的事做成,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来源:月落星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