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葡萄爱马仕”到“贴标骗局”:阳光玫瑰的网红神话,碎在了谁手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8:40 1

摘要:北京新发地水果批发市场的清晨,总带着果香的喧嚣。但最近,商户老王的摊位前多了些“新花样”——原本3元/斤的阳光玫瑰,套上印着日文“晴王”的纸盒,转眼标价50元/箱。

北京新发地水果批发市场的清晨,总带着果香的喧嚣。但最近,商户老王的摊位前多了些“新花样”——原本3元/斤的阳光玫瑰,套上印着日文“晴王”的纸盒,转眼标价50元/箱。

“这是日本进口的晴王,高端货!”老王见顾客犹豫,又补一句,“和咱国产的一个味儿,就是包装金贵。”

曾几何时,阳光玫瑰是“葡萄界爱马仕”,一串能卖上百元;如今,种植面积暴涨十倍后,市场只剩“贴标游戏”:日本没出口的“晴王”成了国产幌子,云南果冒充四川产,消费者花高价买的“高端果”,可能只是普通货。这场由扩张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啃噬一颗葡萄的“网红命”。

▲电商平台涌现的多款“晴王”葡萄。图/电商平台截图

“市面上所有‘晴王’,都是国产阳光玫瑰。”农业农村部水果首席分析师赵俊晔的结论,揭开了最荒诞的真相。

日本农协虽注册了“晴王”商标,但海关总署明确:日本仅允许苹果、梨对华出口,所谓“日本进口晴王”纯属虚构。可记者调查发现,线上线下“晴王”泛滥成灾——北京某水果店两款“晴王”礼盒,配着日文标签卖98元/4斤;电商平台“福瑞达旗舰店”更夸张,商品图上葡萄贴着“晴王”日文标,标题写满“日本进口”,实际从江苏宿迁发货,到货后口感空心、果粒挤压。

更讽刺的是,这门“贴标生意”已形成产业链。电商平台“华信包装”店铺,700张“晴王”贴纸仅卖10元,月销超百单;还有商家定制“韩文”“秘鲁文”包装,打造“韩国晴王”“秘鲁晴王”,4斤礼盒标价353元(折合88元/斤),利润是批发价的11倍。

“打‘晴王’旗号,利润至少翻两倍。”经销商坦言,“消费者认日本品牌,我们就蹭热度。”当被问是否侵权,有客服推诿“标题写错”,更多选择沉默。

如果说“日本晴王”是明骗,“产地贴牌”则是暗箭。

阳光玫瑰价格与产地强绑定:云南产因成熟期早、光照足,零售价常超10元/斤;四川、山东产多为5-8元/斤。但记者实测发现,消费者根本尝不出差别——云南10元/斤的果子,和四川6元/斤的果子,同样空心、挤压,甜度也差不多。

“即便是种植户,也难凭肉眼断产地。”阳光玫瑰技术员李伟解释,“优质产区管不好会出次果,小众产区管好了也能出好果。”这给了商家可乘之机:把四川果贴云南标,山东果冒四川产,甚至把其他产区葡萄拉到云南“洗澡”后高价卖。

更魔幻的是“错峰销售”:云南部分商户将产季末期的葡萄冷藏,春节高价上市。“冷藏能保鲜,节日溢价高,利润翻番。”批发商说。

▲左边为店家宣称的云南产阳光玫瑰,右边为店家宣称的四川产阳光玫瑰

乱象背后,是产业“野蛮生长”的代价。

2012年,阳光玫瑰引入国内,曾因“百元一串”被称为“葡萄爱马仕”。2016年后,种植面积从15万亩暴涨至150万亩,供过于求的拐点来得迅猛:批发价从百元/斤跌到3-7元/斤,品质却因追求产量大幅下滑——部分农户忽视水肥管理,导致果子糖度低、空心率高。

“种得多,管得差,消费者吃不到好果,自然只愿买便宜货。”赵俊晔说。同时,品牌化建设滞后。国内虽有“云南阳光玫瑰”等地域品牌,但缺乏统一标准和保护,消费者难信“优质优价”。“国外‘晴王’有严格生产标准,我们还在‘各自为战’。”地头品牌“地得”创始人黑蔡直言。

如何终结这场“贴标游戏”?

赵俊晔建议,首先要建产地溯源体系,打击虚假宣传;其次,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从甜度、果形等维度分级;最后,扶持区域品牌,通过地理标志保护让“好果卖好价”。

目前,已有企业探索破局:有的引入区块链溯源,扫码可查种植地块;有的联合协会制定“精品标准”,分级定价引导品质升级。

“阳光玫瑰的问题,是农产品从‘量’到‘质’转型的阵痛。”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副所长王海波说,“当市场不再为‘标签’买单,当消费者学会为‘品质’付费,这颗‘绿宝石’才能重新甜起来。”

从“爱马仕”到“贴标果”,阳光玫瑰的起伏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一个产业从爆红到沉寂的教训,也提醒我们:品牌的根基是品质,信任的源头是透明。唯有告别野蛮扩张,回归“种好果、卖好价”的初心,这颗葡萄才能真正“甜”回消费者心里。

来源:河南经济报焦作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