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奔跑吧天路篇》的路透了吗?海拔4000米的草原上,李晨举着相机追拍周深,白鹿和宋雨琦跟着藏族向导跳锅庄,每个人都笑得一脸轻松,弹幕全在喊“自带高原buff”。可镜头一转,有人扒出嘉宾口袋里露着氧气瓶管子,休息时工作人员赶紧递上心率仪——这“不缺氧”的假象
刷到《奔跑吧天路篇》的路透了吗?海拔4000米的草原上,李晨举着相机追拍周深,白鹿和宋雨琦跟着藏族向导跳锅庄,每个人都笑得一脸轻松,弹幕全在喊“自带高原buff”。可镜头一转,有人扒出嘉宾口袋里露着氧气瓶管子,休息时工作人员赶紧递上心率仪——这“不缺氧”的假象,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哪有什么“天生抗高反”,不过是节目组把准备做在了前面。为了这次录制,团队提前一个月踩点,特意避开那曲、阿里等高海拔区域,把主场地选在海拔相对平缓的拉萨城区和林芝。嘉宾更是提前10天去低海拔地区适应,每天吃抗高反药物,连导演组都随身揣着便携氧。但意外还是防不住:在羊卓雍措5000米任务点,范丞丞跑50步就蹲地吸氧,李晨因膝盖积液当场抽液20毫升,沙溢直接戴上了氧气袋。周深更是直言“总犯困,其实是缺氧反应”,话没说完就被工作人员递上氧气瓶。镜头里的活力四射,全是“吸氧—坚持—再吸氧”撑出来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缺氧录制”还藏着技术小心思。有网友骂嘉宾彩色头发“破坏传统氛围”,实则是节目组的“人肉校色卡”——高原紫外线强,普通滤镜易翻车,高饱和发色能帮摄影机稳住白平衡,连央视技术部都点赞这波操作。而看似“降强度”的任务设计,比如把冲刺跑改成慢走打卡八廓街,把喊口号换成学藏语,既是为了减少嘉宾身体负担,也是为了自然融入当地文化。没人知道,那些对着经幡的笑容背后,是嘉宾们偷偷掐自己保持清醒,是医疗团队拿着高压氧舱随时待命的紧张。
现在节目刚录到第三站,纳木措的高海拔任务还没官宣。嘉宾们能顶住4500米的极限挑战吗?那些没播的“吸氧名场面”会放进正片吗?彩色发色和传统元素的碰撞,还会引发新讨论吗?关注我,带你蹲守最新路透,看跑男如何在缺氧环境里,拍出最真实的感动与欢笑。
来源:小雪情感故事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