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苏联解体后,画家媚俗转变画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23:40 1

摘要:按照我们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版插图的序列排序,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画家,是第37种图书(其实因为有一本书的插图,有两位画家完成,本文介绍的画家,应该是第38位画家)。

1984年版小说

按照我们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版插图的序列排序,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画家,是第37种图书(其实因为有一本书的插图,有两位画家完成,本文介绍的画家,应该是第38位画家)。

这就是白俄罗斯的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插图作品,继续由上海藏书家归琪先生提供,再次感谢归琪先生为我们这个系列延续到今天这个宽度与幅度所提供的藏品支持。

1984年,中国作家王蒙访问苏联,在他所撰写的访问记录中,可以看到苏联人洋溢着浓重的革命情结,他提到苏联的青年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到无名烈士墓前敬献花篮,对于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来说,觉得颇为惊讶,很难想象,一直被当时纳入批判火力圈的刚刚告别苏修称号的苏联人的日常生活中,还能保持着如此浓重的革命传统。

仅仅六年之后,这一个给当时中国作家以一种强烈的弥漫着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先辈的苏联帝国,就轰然崩塌了。究竟在什么地方,在这个国家当时还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精神支柱,能够被彻底地拆除,扔到垃圾堆?

其实,在1984年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严谨画页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种苏联的文化精神流注期间,丝毫看不到有任何一点的削弱与衰亡的迹象。

白俄罗斯,当年属于苏联的一部分,今天已经成了苏联遗产继承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这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出版的读物,完全烙印着苏联的脸谱与印记。这也决定了这本插图的画家,当时他的立场是站在苏联的站台上,站在苏联的思想体系中。

从版权页上,可以看到画家名为:В.М.Жук,其全名为: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Жук,译成中文名为: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茹克。

下面我们以“茹克”称呼之。

画家1955年生于白俄罗斯的鲍里索夫,在《Вясёлка》(意为“彩虹”)杂志社工作。

1984年白俄罗斯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面世的时候,茹克才29岁,可以说在美术界出师不久,但他所绘的插图,可以看出画家的造型功力与运笔底蕴。

茹克

这一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有两幅插图,如果加上封面的一幅保尔在筑路时挥刃劳动的场景,这一版本共有三幅插图。

页内的插图,一幅是第一卷中保尔稚气地聆听启蒙导师朱赫来的教诲的经典场景。

画家用扎实的素描功底,配以木刻般的力度、版画的厚度,再现了被众多画家曾经描述过的这一小说里的主体情境。

从这幅插图中,也可以看出画家的特点,这就是画家绘制的作品,用墨浓重,渲染到位,形成一种粗放中见精细、厚重中见灵巧的艺术风范。

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说内页里的第二幅插图,这是保尔与战友在筑路工地上烤火的场景,在这张插图里,木刻的风格更为明显,给画面蒙上了一种凝重的气息。

对画家所绘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笔者觉得比较接近中国画家沈尧伊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的风格。

茹克绘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寥寥几幅,很难看清画家的整体创作风格,下面,我们看一看画家其它的插图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解体后,画家也不过45、6岁,正处于创作的盛年,但此刻代表国家意志的出版物已经成为昔日黄花,画家改弦易辙,投入到了汹涌的商海大潮中,他的插画作品也发生了风格陡转,开始向媚俗的风格转向。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苏联解体后他的画作的风格转变,不过,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创作风格没有发生逆转变化,与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时代的作品,保持着一样的厚重、粗放的笔墨,只不过为了适应作品的迎合刺激性趣味的主题,而作了某种有意的倾斜与投靠。

1983年,为《雷暴大道》绘制插图:

1986年,为《团的儿子》(白俄罗斯版,青年出版社)配图封面:

1988年,为《尽管有无数人死亡》配图:

1989年,为白俄罗斯版《格列弗游记等》配图:

1991年,为《两个戴安娜》配图:

1991年,为《锈迹斑斑的陆军元帅》配图:

下面是画家在苏联的“二手时间”里绘制的插图:

下面是1994年为《提摩太福音》配图:

下面是一组画家为惊险小说绘制插图的封面:

1995年卡特·布朗《戴着王冠的裸体》封面

1995年卡特·布朗《后宫俱乐部》封面

1995年,卡特·布朗《为心爱的恶棍哭泣》封面

1995年,卡特·布朗《我画死亡》封面

1995年《离婚中的风骚》封面

1995年,《延迟杀戮》封面

1996年,厄尔·斯坦利·加德纳《慈爱的姐姐》封面

1996年,厄尔·斯坦利·加德纳《大猩猩的笑容》封面

1996,厄尔·斯坦利·加德纳《邋遢丘比特》封面

1996,厄尔·斯坦利·加德纳《绿眼之姐》封面

1996,厄尔·斯坦利·加德纳《迷人的幽灵》封面

1996,厄尔·斯坦利·加德纳《女儿的双人间》封面

1996,厄尔·斯坦利·加德纳《日光浴者的日记》封面

1996,厄尔·斯坦利·加德纳《死亡玩具》封面

1996,厄尔·斯坦利·加德纳《逃跑的尸体》封面

1996,卡特·布朗《博伊德的坟墓》封面

1996,卡特·布朗《慈善 在哪里消失了》封面

1996,卡特·布朗《对谋杀的怀旧》封面

1996,卡特·布朗《魔法屋》封面

1996,卡特·布朗《杀死一个吸血鬼》封面

1996,雷克斯·斯托特《胆小之人联盟》封面

1996,雷克斯·斯托特《矛头蛇》封面

1996,雷克斯·斯托特《太多的厨师》封面

1996,米奇·斯皮兰《蛇》封面

1996,米奇·斯皮兰《身体爱好者》封面

1996,米奇·斯皮兰《血腥圈》封面

1996,《一个害羞的客户》封面

1995年,画家为《音乐魔法师:白俄罗斯民间魔法童话》绘制的彩色插图颇为唯美:

综上所述,1984年白俄罗斯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可以让我们看到苏联时代的加盟共和国对于小说的热情,这一版本从地域背景与时间背景,网定了一个特定坐标点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一个”带着自身特点的风格与风貌。

而意味深长的是,画家在告别苏联时代之后,立刻卷进了文化商潮中,用他曾经礼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苏联英雄的画笔,为市场热销的文化产品营造形象造势。

或许我们可以触摸到画家适应不同时代的文化主题时那一种不懈的努力,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更像是画家创作生涯的最初原点,一度时期这一原点被抹煞而消遁无踪,但画家画页中铭记的一个苏联帝国的文化精神,会在苏联时代的“二手时间”时间里依然不会消散它的内应力,从而持续地发生在影响。

画家绘制的彩色插图

这也是同样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里愿意承认苏联时代的影响力,仍然持续地发散着恒定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苏联时代,去接近那个时代的文化产品的内在精神与身后影响究竟价值几何这一困惑无解的命题答案。

来源:文学私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