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6号凌晨两点,三峡大学南苑女寝的寂静被铁窗晃动声打破。一名外籍留学生徒手扒开带钢刺的防护圈,硬生生从一楼爬到二楼阳台,摸进了熟睡女生的寝室。被触碰的女生瞬间惊醒,一边反抗一边呼救,脸都被对方打伤,室友冲上来阻拦,她才趁机跑到宿管室报警。
10月26号凌晨两点,三峡大学南苑女寝的寂静被铁窗晃动声打破。一名外籍留学生徒手扒开带钢刺的防护圈,硬生生从一楼爬到二楼阳台,摸进了熟睡女生的寝室。被触碰的女生瞬间惊醒,一边反抗一边呼救,脸都被对方打伤,室友冲上来阻拦,她才趁机跑到宿管室报警。
民警连夜带着手电筒搜遍了宿舍阳台和周边角落,当晚就控制了嫌疑人。但奇怪的是,本该最快发声的学校却像按下了静音键。
学生群里讨论得炸开锅,有人说 “之前就丢过内衣”,有人贴出受伤女生的聊天记录,结果寝室群突然被解散,还被通知 “别在网上说”。官微评论区干脆关了门,记者打电话给宣传部和保卫处,不是没人接就是 “细节不便透露”。
直到 10 月 29 号下午,# 三峡大学通报留学生夜闯女寝 #的话题才突然冲上热搜。通报写得倒干脆:涉事学生刑拘,开除学籍,还补装了防护网。可网友的火气没消 —— 从案发 to 通报,整整三天,这效率还赶不上外卖小哥送单快。
钱江视频戳破的 “沉默套路”
就在通报发出当天,钱江视频的评论直接点了题:“通报前的沉默才是真问题”。这话算是说到了公众心坎里。
按说处理流程挺清晰:民警当晚抓人,学校第二天就能核实情况,就算走程序,通报也不该拖到舆论发酵成 “百万播放量” 才姗姗来迟。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三天里学校的操作:关评论、禁讨论、解散群,活像没写作业的学生急着藏作业本。新黄河评论一针见血:“不是案件复杂,是有人把‘涉外’俩字想复杂了”。
有人猜学校是怕影响 “国际化形象”,毕竟现在 195 个国家的留学生都来中国求学,万一处理不好落个 “排外” 名声咋办?可这种 “小心翼翼” 反而搞反了逻辑。
2017 年教育部就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违法了就得依法处理。就像网友说的:“真讲国际化,先讲法治平等,这才是大国底气”。
比翻墙更该堵的 “认知漏洞”
其实三峡大学的通报内容挑不出毛病,刑拘 + 开除,算是守住了底线。但钱江视频的批评点出了关键:这种 “舆论逼一步才动一步” 的态度,比事件本身更伤人心。
这让人想起上个月重庆理工大学的事:30 名男留学生直接住进女生公寓,说是 “住宿紧张”,结果被骂 “双重标准”。俩事儿看似没关系,根子上都是同个问题:是不是默认留学生有 “特殊待遇”?
就像大河网说的,校园管理该是 “先分域再管理”,不是 “先特殊再补救”。女生宿舍的钢刺能防住攀爬的手,却防不住 “怕出事” 的侥幸心理。
民警早就说了 “肯定依法处置”,没提半句 “身份特殊”。法律面前本来就没 “留学生通道”,《刑法》里没写 “外籍人士可延迟处理”,校纪校规也没说 “外国人犯错先沉默”。要是一开始就明确表态 “违法必惩”,哪用得着补装铁丝网时再亡羊补牢?
沉默换不来 “形象分”
现在三峡大学的防护网装好了,但更该修的是 “反应机制”。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留学生只会越来越多,要是下次再出类似的事,还等着舆论催着发通报吗?
钱江视频说得对,“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不需要深思熟虑”。通报晚三天,伤的是学生的安全感,耗的是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其实大家在意的从来不是 “处理结果”,而是 “处理态度”—— 有没有把学生安全放在面子前面,有没有把 “法律平等” 真当回事。
毕竟在咱们这儿,钢刺防护圈防的是坏人,不是法治;学校管理守的是规则,不是 “特殊”。下次再遇到这种事,要是能第一时间说句 “正在依法处理,绝不姑息”,比关三天评论区管用多了。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