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没接,把信封攥得更紧了:“学费单。班主任说,再拖就得停课了。”
原创首发。
本故事纯属虚构。
感谢评论,点赞,转发。谢谢阅读
建军到底还是没辍学。
那天傍晚,我看见他蹲在楼门口,手里捏着个信封,指关节都发白了。
“咋了这是?”我凑过去,递了根烟。
他没接,把信封攥得更紧了:“学费单。班主任说,再拖就得停课了。”
我瞅着他那样子,心里怪不是滋味。正要说话,就看见老刘从胡同口拐进来,推着辆破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布兜,鼓鼓囊囊的。
“爸...”建军站起来,声音有点发颤。
老刘没言语,把布兜解下来,从里头掏出一沓钱。全是零票,五块十块的,皱巴巴的,用皮筋捆着。
“数数,够不够。”老刘说,额头上的汗珠子在夕阳底下泛着光。
建军愣在那儿,没动弹。
“哪儿来的?”他终于问出声。
老刘把布兜抖搂抖搂,又掉出几个钢镚:“给人修东西挣的。收音机、手表、缝纫机,啥都修。”
我这才注意到,老刘手上添了好几道新口子,右手食指还缠着纱布。
那天晚上,我们楼里飘出一股奇怪的香味,不是谁家炒菜的味儿,倒像是...中药?
第二天我才知道,老刘媳妇,就是建军他妈,开始在楼道里支了个煤炉子,熬一种什么汤。
“刘嫂,这是熬的啥呀?”王婶第一个凑过去。
建军妈擦了把汗,笑得有点勉强:“老家带来的方子,补气血的。想着熬点给邻居们尝尝。”
“哟,这可新鲜。”王婶眼睛滴溜溜转,“现在谁还信这些土方子啊。”
但没过几天,建军妈熬的汤就在我们这片儿传开了。
说来也怪,那汤黑乎乎的,看着不咋地,可喝下去浑身舒坦。三楼的李奶奶的老寒腿,喝了几次,说轻快多了。一楼的孙家大儿子高考前熬夜,喝了也说精神头足。
开始是免费送,后来有人过意不去,非要给钱。起先建军妈死活不收,后来老刘说:“收了吧,多少是个意思。”
就这样,一个修东西,一个熬汤,老刘家愣是把建军的学费凑齐了。
可这事在王婶嘴里就变了味儿。
“听说了吗?老刘家在做小买卖呢!”她在水房跟人嚼舌根,“在楼道里生火,多危险啊!再说了,那汤干不干净啊?”
这话传到建军耳朵里,小伙子气得直哆嗦,非要找王婶理论。
老刘拦住了他:“人家说人家的,咱做咱的。真金不怕火炼。”
话是这么说,可麻烦还真来了。
一个星期后,街道办的人找上门来了。
那天是周六,我正帮建军妈照看炉子,她回家取药材去了。来了两个戴红袖标的大妈,一脸严肃。
“谁让你们在这儿生火的?多危险啊!”高个的那个指着炉子,“马上熄了!”
我正要解释,老刘从屋里出来了。
“同志,我们这就收拾。”他出奇地平静,“不过能不能容我们说两句?”
矮个的大妈皱眉:“说什么?这是规定,楼道里不能生火,万一着火怎么办?”
老刘点点头:“您说得对。不过我们这不是做生意,就是给邻居们熬点养生汤,不收钱...”
“不收钱?”高个大妈冷笑,“我们都听说了,你们收钱的!”
就在这时,李奶奶拄着拐棍从楼上下来了:“刘家熬的汤是收钱,是我非要给的!我这条老腿,喝了他们的汤好多了,去医院花多少钱都没用!”
孙家大娘也出来了:“就是,刘嫂熬汤不容易,那些药材都是真材实料,我们给点成本钱怎么了?”
楼里的人陆陆续续都出来了,你一言我一语,都在替老刘家说话。
两个大妈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老刘打了个圆场:“这样吧,我们不在楼道生火了。我在楼下找个角落,保证不影响大家,行吗?”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但老刘说的“楼下找个角落”,可不是随便说说。
过了两天,他真的在楼后墙根底下搭了个小棚子,用捡来的石棉瓦和木头搭的,虽然简陋,但能遮风挡雨。
建军妈就在那儿支起了两个炉子,一个熬汤,一个熬粥。
渐渐地,来喝汤的人越来越多。不光是本楼的,附近几个楼的也来。老刘干脆又添了几张小桌小凳,成了个露天的小吃摊。
有一天晚上,我路过那儿,看见老刘和建军在收拾桌椅。爷俩没什么交流,但动作却很默契。
“叔,生意不错啊。”我打招呼。
老刘直起腰,擦了把汗:“糊口而已。”
月光下,我突然发现老刘的背更驼了。这个才四十多岁的男人,看起来像五十好几。
“建军,”老刘突然开口,“明天你去学校,把学费交了。”
建军“嗯”了一声,继续擦桌子。
“剩下的钱,”老刘从兜里掏出那个熟悉的布包,“给你妈买件新衣裳。她那条裤子,都磨出毛边了。”
建军没接:“爸,留着吧,万一...”
“让你拿你就拿着!”老刘突然提高了声音,但马上又软下来,“你妈跟我不容易...”
我没再听下去,悄悄转身走了。
回头望去,那小棚子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单薄,但里面的灯光却暖融融的。
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想起老刘那双布满伤口和老茧的手。这个倔强的男人,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属于他的一切。
而我们这栋筒子楼,也因为这个小吃摊,悄悄发生着变化。以前各扫门前雪的邻居,现在总爱在那儿坐坐,喝碗汤,聊聊天。
就连王婶,有一天也偷偷去买了一碗,虽然她嘴上还说:“我就是尝尝,看看到底有多好喝。”
炉火上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小的摊子,后来会变成我们这么多人的指望。
但那是后来的事了。眼下,老刘家的炉火不能熄,这就够了。
谢谢阅读。感谢评论,点赞,转发。
本故事纯属虚构。
来源:一品姑苏城
